巍巍六盤山見證著固原翻天覆地的變化,,悠悠清水河傾聽著固原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固原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終守好促進民族團結生命線,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描繪了一幅幅民族團結的動人畫卷,奏響了一曲曲民族團結的時代贊歌,。
葫蘆河畔,“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紅色錦匾依然鮮艷奪目,,“單家集夜話”傳為美談,。六盤山上,軍民情深的巨幅畫像,,生動再現了紅軍長征三次經過六盤山區(qū)時“回漢民族一家親”的情景,。民族團結已深深烙印在六盤兒女心底,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繁榮發(fā)展,。固原在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奠定了“回漢群眾一家親”的基石,,形成了“同心攜手奔小康”的凝聚力,書寫了各民族團結和睦,、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
在單家集的一條巷道里,一間沒有懸掛招牌的簡易房子頗有“人氣”,,這里是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的村醫(yī)邊萬忠的診室,。在回族人口比例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單家集,邊萬忠是為數不多的漢族村民,。多年來,,邊萬忠和當地村民相互幫助、互相關照,,結下了沒有血緣的親情,。
67歲的邊萬忠行醫(yī)已有43年,他始終堅守救死扶傷的行醫(yī)初心,,全心全意為村里每一個需要的人提供救治,。
“村里人不管大病小病,只要找邊大夫,,他準會第一時間趕到,。”興隆鎮(zhèn)單南村黨支部書記單云說,,只要有人需要救治,,邊萬忠再忙也會趕到病人身邊,。
“這些年,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的生活很好,。只要村民需要,我會繼續(xù)為大家服務,?!彪m已過了退休年齡,但邊萬忠仍然“堅守崗位”,,為大家服務。
邊萬忠與鄰里團結互助的故事,,是單家集民族團結的真實寫照,。得益于悠久的紅色歷史和和睦的民族關系,單家集各族群眾親如一家,。
在固原,,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比比皆是?;貪h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守望相助、各展所長,,致富的路越走越寬,,生活也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走進原州區(qū)三營鎮(zhèn)孫家河村,,連片的蔬菜一眼望不到邊,,村民們忙著摘菜、裝車,,準備外運,,一幅幸福的田園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令人喜不自禁,。來到房前屋后,,家家牛羊滿圈,一派和諧幸福的新農村圖景,,讓人心生溫暖,。這是村黨支部書記楊滿福和全體村民用腳踏實地的拼搏精神換來的幸福生活。
自幼生活在孫家河村的楊滿福,,家境貧寒,,得到了村民的接濟,他記住了大家的這份情誼,。創(chuàng)業(yè)路上,,靠著良好的信譽,他為本村村民、三營鎮(zhèn)其他村的群眾擔保貸款購買大貨車跑運輸,,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2002年,楊滿福擔任孫家河村黨支部書記,。他總說,,心齊力量大,只有大家搞好團結,,日子才會越過越好,。
他知道村里的回族群眾有經商的傳統(tǒng),漢族有種菜的習慣,,為了讓大家改變只愿經商不愿種菜的觀念,,他自己帶頭種菜,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幫著村民銷售,,村民每戶一年種菜30畝,,收入就能達到30萬元左右,。漸漸地,村民之前害怕蔬菜沒有銷路的顧慮打消了,,開始一邊經商一邊種菜,。孫家河的露地蔬菜因此慢慢發(fā)展起來,從最初的100畝到500畝,,現在已經達到了1500畝,。蔬菜種植不僅成為村里的主要產業(yè),也成為原州區(qū)的拳頭產業(yè),。如今,,靠著販賣牛羊肉和大面積種植露地蔬菜,孫家河村家家收入盆滿缽盈,,過上了小康生活,。
西吉縣馬建鄉(xiāng)大灣村是一個回漢雜居村,村里的回族群眾有養(yǎng)牛的傳統(tǒng)和技術,。養(yǎng)殖大戶馬志國通過販養(yǎng)結合走出了一條致富路,,家里的條件一天比一天好,新房蓋起來了,、小汽車也開上了,,但一墻之隔的鄰居王學斌日子過得緊巴巴。馬志國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賒給王學斌兩頭基礎母牛,,并且?guī)е鯇W斌養(yǎng)牛。短短三年時間,,王學斌已經發(fā)展到15頭牛的養(yǎng)殖規(guī)模,,他親切地稱馬志國“師傅”。馬志國說“讓大家都富裕起來,,過上好日子,,才更像一家人嘛!”在大灣村像馬志國和王學斌這樣結成養(yǎng)殖幫扶對子的有30多戶,,大家相互團結,,共同致富,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
在疫情大考中,,固原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眾志成城戰(zhàn)疫情,,使彼此的心貼得更近。
前段時間,,市區(qū)東海太陽城小區(qū)居民張鳳琴做了白內障手術,出門不便,,社區(qū)工作者兼網格員馬瑩紅,、車甲利負責她家生活物資的采購,并隨時保持電話聯(lián)系,,關注張鳳琴的健康狀況,。原州區(qū)南關街道西湖路社區(qū)居民吳紅霞加入社區(qū)志愿服務隊,與社區(qū)56名婦女組成巾幗志愿服務隊,,積極配合社區(qū)工作人員堅守在轄區(qū)12個小區(qū)疫情防控執(zhí)勤點。
“每個居民就是社區(qū)‘大家庭’的一分子,,只有同心同德、團結一心,,才能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痹輩^(qū)古雁街道雁嶺社區(qū)黨支部書記丁存琴說,。
一場全民接力的疫情阻擊戰(zhàn),讓各族群眾的家國情懷更加濃厚,,進一步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國好人”王黎君堅持從事公益事業(yè)三十多年,先后拿出500多萬元用于慈善公益事業(yè),,扶持當地回漢各族群眾脫貧致富,。漢族青年楊萬升經過多年打拼,注冊成立萬升實業(yè)公司,,從事朝那雞養(yǎng)殖及屠宰、加工,、銷售,,公司固定用工40多人,回族員工近三分之一,。
六盤大地,,民族團結的故事講不完。自市第四次黨代會以來,,我市深入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不斷增進“五個認同”的思想基礎,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續(xù)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七進”活動,,深入推進“八大工程”,,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積極構建互嵌式社區(qū)環(huán)境,,各民族深度融合局面逐步形成,。五年來,固原成功創(chuàng)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原州區(qū),、涇源縣、彭陽縣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區(qū),;穩(wěn)妥治理宗教領域突出問題,,得到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充分肯定,六盤山長征紀念館,、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濃濃親情、股股暖流,、張張笑臉,,綻放出的民族團結之花在六盤大地競相開放。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固原在推動先行區(qū)建設的新征程中,回漢各族群眾齊心攜手譜寫“六盤兒女一家親”的新的時代篇章,。(記者:張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