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豆皮、蘿卜,、白菜,、粉條、冬瓜,、木耳、蠶豆等菜品沿著鍋底一圈鋪開,,黃的白的紅的綠的層層壘成顏色誘人的小山,,再碼上排骨、肉丸子,、夾沙酥肉,,最上面鋪一層赤醬濃油五花肉片,最后澆上清亮醇香的高湯,蓋上鍋蓋……
爐膛內(nèi)木炭火紅,,熱量穿透爐壁直抵菜肉的每一個縫隙,,肉塊膠質(zhì)受熱散開,各種豐富的氨基酸充分釋放,、溶解在蔬菜纖維中,,湯、菜,、肉此刻難舍難分……鍋蓋逐漸難掩‘咕嘟咕嘟’的沸騰,,一鍋香氣變得融合而美妙!
一口暖暖的銅鍋,,各色食材一齊歡聚,,隆德暖鍋,總是以這樣融匯斑斕的模樣呈現(xiàn),,伴隨著平和悠長的時光,,在當(dāng)?shù)厝说牟妥郎嫌肋h占有一席之地。
各色菜品壘放成色澤誘人的小山,。
籠竿城文韻厚重,,渝河水源遠流長,暖鍋給予隆德人的慰藉,,有當(dāng)年歲月里盛著的酸甜苦辣,,也有如今豐年里飄著的醇香美味。
食客的信任是對陳素芳最大的鼓舞,,悉心經(jīng)營好這一口鍋,,她的決心越來越篤定。
(一)
陳素芳記不清自己裝過多少個暖鍋,。從1993年開始跟著母親學(xué)做暖鍋,,后來依著這門手藝成家立業(yè),生活總是和暖鍋相偎相依,。
陳素芳是隆德縣溫堡鄉(xiāng)陳家溝村人,,母親李金蘭是毗鄰的甘肅省平?jīng)鍪徐o寧縣古城鎮(zhèn)下李村人。上世紀六十年代,,李金蘭嫁到隆德,,也帶來了她的一手好茶飯。母親在廚房里忙活,,砂鍋在灶臺上滋滋作響的情景是陳素芳記憶中最幸福的部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得溫暖、踏實,。
“那時候還沒有銅鍋,,用的是砂鍋,,蘿卜、白菜等一些自家種的菜燴到一起,,零星點綴一些肉和排骨,。”陳素芳回憶,母親在傳統(tǒng)暖鍋制作和裝盤要求的基礎(chǔ)上就地取材,、不斷改良,,烹制出一口不變的家常味道,色香味俱全且經(jīng)濟實惠,。
蠶豆,,是隆德暖鍋里的一道特色配菜。
在母親的影響下,,陳素芳自幼對暖鍋產(chǎn)生了一種獨特的情懷,。初中畢業(yè)后陳素芳開始跟著母親學(xué)做暖鍋。2000年結(jié)婚后,,陳素芳和丈夫開了個小餐館專做暖鍋,,用的就是母親教給她的方法。“母親對我說過,,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要忘了實誠做菜,、真誠待人。”陳素芳牢記這一點,,一招一式,、一菜一湯,用料實實在在,、風(fēng)味家常地道,,不欺不瞞不馬虎。
到2011年,,陳素芳已經(jīng)將店遷到了隆德縣城龍泉苑廣場,。彼時,隆德縣城市建設(shè)日新月異,,群眾生產(chǎn)生活變化喜人,,人們對這一口美味愈加摯愛。陳素芳不僅讓母親的手藝傳承了下來,,并且與時俱進地改進創(chuàng)新,菜的種類增加了,,湯料里也加入黃芪,、黨參等隆德地道中藥材,熬煮到最后,,湯的成色堪比鮮奶,,色佳味鮮,。
熬煮到最后,高湯的成色堪比鮮奶,。
(二)
隆德縣自古處于中原農(nóng)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交融的地方,,由于常年氣溫較低,吃暖鍋,,吃的是一份溫暖與情趣,。歲月更迭,一代代沿襲傳承,,鍋的材質(zhì)變了,,菜的種類增加了,但不變的,,是那份“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的潤腴,給予隆德人的慰藉,,總是溫暖如初,。
與婆婆王彩蘭相比,1986年出生的潘娟娟沒有經(jīng)歷過困難生活,。她的兒時記憶中,,暖鍋扮演著重要角色,猶如一抹鮮艷的色彩在記憶中跳動,,令她回味無窮,。
過年了!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一家人圍坐一桌歡歡喜喜吃暖鍋的熱乎勁兒還在縈繞,,正月十五接社火則將這股熱乎勁推向高潮。“接社火都在打麥場里,,大家早早地擺上桌子,,做好暖鍋一溜兒擺上,光陰好一點的人家還要呈上紅被面,、擺上酒水,,小孩子們圍著“咕嘟嘟”冒熱氣的暖鍋一邊興奮地跑來跑去,一邊用耳朵捕捉著社火的腳步聲,。”潘娟娟回憶道,。
“咚咚咚—鏘鏘鏘—咚咚咚咚鏘鏘鏘”——鑼鼓聲漸行漸近,遠遠瞧見紅紅綠綠的社火,,孩子們的興奮達到頂點,!舞獅來了,旱船來了,,高蹺來了,,馬社火來了,,喧囂歡鬧至高潮!男女老少耍累了,,坐下來吃一口熱氣騰騰的暖鍋,,別提有多舒坦了!這一口美味,,是接社火的最高禮儀,,是對好年景最真誠的祈愿??諝庵杏宣湶莸那逑?、暖鍋的濃香,一起交織成豐年的暖香,!
王彩蘭出生在隆德縣城關(guān)鎮(zhèn)紅崖村,,雖然離縣城近,卻因出生在困難年代,,加上母親早逝,,幼時生活困苦難捱。“一年就吃一回暖鍋,,還得是日子過得好的人家,。過年時村里請來戲班子唱戲,奠臺用暖鍋,,我們娃娃伙兒就趴在邊上看,,炮一響就上暖鍋,聞著確實香得很,。”王彩蘭說,,現(xiàn)在吃暖鍋已是家常便飯,卻吃不出小時候的那種味道了,。
用心裝好每一個暖鍋,,潘娟娟悉心傳承著這份美味。
(三)
2017年,,固原市被自治區(qū)確定為全域旅游示范市,,公路等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加速推進。連接隆德縣和原州區(qū)張易鎮(zhèn)的隆張公路,,背靠巍巍六盤山,,沿途有北聯(lián)池、伏羲崖等古跡,,田園鄉(xiāng)村和層層梯田隱沒其中,,風(fēng)景旖旎,賞心悅目,。來隆德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炎炎夏日18℃的涼爽成為很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人們乘車,、自駕輾轉(zhuǎn)來到這里,,盡享清涼、品美食,。
品美食,,自然離不開暖鍋。陳素芳信心百倍,,同年擴大,,裝修店面,擴充暖鍋種類,,菜品接近二十種,,增加了牛肉鍋、雞肉鍋,、海鮮鍋,、酸菜鍋、什錦鍋等,,迎接八方客,。2022年,隆德暖鍋被確定為第五批固原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陳素芳是代表性傳承人,。無論時光、世事如何變遷,,陳素芳不忘母親對自己的叮嚀:實誠做菜,、真誠待人。她堅守的,,和人們尋到這里來吃的,,都是那一口家常味道。食客的信任是對陳素芳最大的鼓舞,,悉心經(jīng)營好這一口鍋,,她決心篤定。
潘娟娟和家人商議后,,在紅崖村老巷子開起了農(nóng)家樂,。除了暖鍋,洋芋攤餅,、灰菜,、苦苦菜、蕨菜等本地應(yīng)季野菜作為輔助菜品,,為農(nóng)家樂增色不少,,她和家人盡心經(jīng)營著小小的農(nóng)家樂,,生意很好。在潘娟娟和王彩蘭婆媳倆的生活里,,暖鍋的寓意猶如家中堂屋掛的那副“五好家庭”牌匾——團團圓圓,,長長久久,紅紅火火,。(記者:李 慧 陳佳文 張 蘭 張永東 蔡雪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