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老街,,仿似穿越舊日時光,,時間凝固;穿行巷陌,,好像與往昔對話,,感慨萬千,。
行走在隆德縣城關鎮(zhèn)紅崖村,,這種感受愈發(fā)清晰,、強烈。古老的巷子,、現代的社區(qū)毫無違和地結合在一起,,紅崖村的傳統村落風情別具一格。
歲月深處
紅崖村位于隆德縣清涼河流域,,距離隆德縣城不足1公里,。這個東倚龜山,,南臨清涼寺,,清涼河西流而過的小村莊,村內道路蜿蜒,,院落別致,,屋舍相望,樹影婆娑,,清新幽靜,,處處充滿著濃厚的歷史人文氣息。2012年,,紅崖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紅崖村入選首批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名單,。
回望歷史,,隆德縣因依附于六盤山西麓的戰(zhàn)略防守要道,自古以來便是兵家爭奪之地。歲月深處的紅崖村,,曾數次成為爭奪隆德縣城的戰(zhàn)爭指揮中心,。據《隆德縣志》記載,自宋代建德順軍后,,德順駐軍就在此屯田戍邊,,而發(fā)生在隆德縣境內的宋金爭奪德順軍之戰(zhàn)、成吉思汗拔德順,、李自成攻占隆德城等戰(zhàn)役多與此村相關,。紅崖村具有依山而建的地理優(yōu)勢,易被作為軍營駐扎地和軍事指揮中心,。元代以后絲綢之路在六盤山地區(qū)愈發(fā)暢通,,隆德的戰(zhàn)略地位也愈發(fā)重要。
在重視軍事戍邊屯田的同時,,鄰近地區(qū)的移民所帶來的商業(yè)文化也在這里日益展現,。清朝同治年間,有馬姓家族從甘肅靜寧搬遷到這里,,依山而居,,故起名“紅崖馬家”,之后又有從甘肅天水,、莊浪等地搬遷而來的楊姓,、蒙姓、李姓,、張姓等大戶,,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兼做小商業(yè)營生,,有的開車馬店,,有的賣小吃、開油坊,。由于歷代有屯兵戍守和鄰近人口的自然遷移,,紅崖村逐漸形成了以老巷子為代表的傳統村落建筑群。
除了傳統文化的遺存,,這里還留有紅色革命印記,。據記載,1935年秋,,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隆德,,其先遣部隊宿營在紅崖村,召開會議部署工作,,為村里留下紅色火種?,F今在紅崖村崖壁上依稀可見紅軍長征路過時留下的紅漆標語“參加紅軍,,北上抗日”。紅崖村將這些革命歷史記憶延伸,,建成了紅崖泉,、紅軍墻和紅軍文化廣場等20處人文景點,完好保存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先遣團團部遺址,。
依托紅色革命文化旅游資源,,充分發(fā)揮當地民俗文化特色,百年歲月沉淀出的社火,、繪畫,、剪紙、刺繡等,,成為人們辨識紅崖村的鮮明符號,。古風悠揚、民情雅致,,是時間在這里醞釀出的氣韻,;厚文崇教、耕讀傳家,,在這里相融互促,,影響深遠。每到歲時節(jié)令,,或逢婚喪嫁娶,,紅崖村村民就會用剪刀把凝聚著傳統文化精神和古老民俗觀念的各種剪紙張貼在村中的每個角落,主要的剪紙手法以陽剪,、陰剪和套色剪為主,,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刺繡作品,,技法常用實心繡,、藏針繡等針法,內容多樣化,、以花卉鳥獸,、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為主,。紅崖人通過這些民間工藝美術傳達了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留住鄉(xiāng)愁
在隆德,傳統村落可以是穿越風雨,,駐守千年的重要驛站,;可以是用熱愛傳承百年的非遺文化;可以是六盤山腳下賡續(xù)紅色血脈的那方熱土,;更可以是沿襲“坊文化”的百年老巷子,。每一處,,都可感受到傳統文化和古建筑中蘊含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愁。
古村,、炊煙,、老井、桑榆……站在紅崖老巷子里舉目四望,,古樸幽靜,,處處都顯示著歲月的滄桑、人世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
紅崖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張宏生回憶,過去這里的人以耕地,、務工為主,,為了發(fā)展經濟,曾一度忽略了對傳統村落遺產的保護,。后來,,隆德縣開始注重對古村落的保護,維護了原居民生活的延續(xù)性,,同時,,以“千年隆德縣、百年老巷子”主題民俗文化村為內容,,打造紅色旅游景區(qū),,保護歷史文化名村,采取“政府引導,、部門建設,、客商配合、共同打造”等形式,,分批開發(fā)建設了紅崖老巷子民俗文化村,,保留了古村落的原本特征。老巷子里的古樹,、古鐘,、古井、磚雕,、戲臺以及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構成了一幅優(yōu)美的鄉(xiāng)野畫卷。如今,,這里已經是集傳統村落保護與紅色旅游景區(qū)相結合的紅色教育,、旅游觀光、攝影基地,、養(yǎng)生度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度假勝地,。
何功目睹并經歷著這一系列的變遷。
作為土生土長的紅崖人,,何功從小就聽老輩人講村里的故事,、跟著父輩在田地里干活,他對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感情,。后來,何功在外搞工程,,心中卻時時牽掛著記憶中的小村莊,。
走的地方越多,何功的想法也越多,。2014年前后,,他聽說家鄉(xiāng)要改建、修復老巷子,,覺得這是一個機會,。“過去大家說旅游,喜歡去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現在,,有不少人專門到西北,看草原,、看戈壁,、看不一樣的風情。”何功說,,隨著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加強,,家鄉(xiāng)發(fā)展文旅產業(yè)潛力巨大,更要抓住機會,。
后來的事也驗證了他的想法,。老巷子改造完成后,遠方的朋友慕名而來,,何功看著他們看到古樸村落時驚喜的表情,,更堅定了回村發(fā)展的想法。2017年,,何功的禾園餐廳正式開業(yè),,聘用的十多名工作人員也都是本地村民,店里色香味美的菜品,、優(yōu)質的服務吸引了大量游客,。如今,餐廳每年收入200萬元左右,。
像何功一樣,,留在老巷子創(chuàng)業(yè)的紅崖人,有的辦農家樂,,有的開剪紙工坊……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傳統村落的根脈,,在看得見山、記得住鄉(xiāng)愁,、留得住鄉(xiāng)情的村莊里平淡悠然地生活,。他們希望,老巷子在繼續(xù)保留一份古樸的同時,,能夠再增添獨有的韻味,,讓更多的人在這里找到濃濃的鄉(xiāng)愁、純粹的鄉(xiāng)情,。
鄉(xiāng)愁,,是家國情懷,是文脈延亙,,是初心依歸,。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承載著鄉(xiāng)情鄉(xiāng)愁?,F在的老巷子不但是體驗鄉(xiāng)土風情,、了解民俗文化的絕佳去處,更牽系著遙遠歲月,、見證著時代變遷,,是傳統與現代的雙向奔赴,發(fā)展的脈動生生不息,。(記者 柳 睿 封 聰 張藝菲 蘆淑穎 安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