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保ń鹋_隨筆)
喚醒展柜里的歷史,、讀懂文物里的故事,,能讓我們知所來、識所在,、明所往,,從而與更深遠的時空相連
“大河上下,和合共生”,,系列動畫短片講述黃河沿線文物故事,;“步錦繡絲路,繪千載版圖”,,創(chuàng)意互動H5沉浸式展現絲路傳奇,;“重回長安,對話千年”,,在“云端”看陜西多家博物館接力直播……5月18日是第四十八個國際博物館日,,屆時中國主會場活動舉辦地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將正式開館,。一系列預熱活動,呼應著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徜徉博物館,,人們常有“游目千載,對話古今”之感,。為什么文物展陳能讓人產生“歷史感”,?正因為無論是歷史文物、藝術作品,,還是自然標本,、科技展品,都能讓我們直觀感受到世界多彩,、切實體會到時間變遷,,從而豐富我們對于文化、對于歷史的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求“發(fā)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喚醒展柜里的歷史,、讀懂文物里的故事,,能讓我們知所來、識所在,、明所往,,從而與更深遠的時空相連。
如果說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那么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博物館是一個文化的“熱源”,,它能持續(xù)釋放文化影響力,。讓博物館為公眾所喜愛、所欣賞,、所向往,,有助于不斷增加文化的熱度,、培厚文化的土壤。也正因此,,博物館要放射出文化的能量,,就不能僅僅是單純的展示,而是要讓公眾通過與文物的對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
博物館要更好地實現教育功能,,關鍵在于使蘊藏在藏品內部的價值和意義,,變得更易于觀察和理解。更好地激活切身感受和思考,,才能讓更多觀眾成為“主動的受眾”。我們或許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展柜中的遠古陶器時,,會自然而然地好奇它是怎么燒制的,、古人用它來做什么。博物館應該通過精心的展陳,、生動的敘事,,構建更有感染力的情境,使得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有自己的“上下文”,,讓精彩的故事有載體、深厚的文化可觸及,。
與觀眾的深度連接,,需要博物館從整體上探索以互動、參與,、分享為重點的交流方式,。西安博物院有一件“鎮(zhèn)館之寶”——唐代三彩胡人騰空馬。飛奔的駿馬上,,少年拉韁控繩,、雙目圓睜,一襲藍衣奪人眼目,。2023年,西安博物院以此為原型策劃展覽“長安有故里——絲路少年大唐行”,。觀眾跟隨真人扮演的藍衣少年,,步入千年之前的唐長安城。騎著駱駝奏樂的胡人樂師,、美麗的唐代少女,、街邊的雜耍疊羅漢……175件(組)唐代精品文物與半實景化場景相互交融,再現了7世紀國際化大都市多彩的生活畫卷,。在這樣的沉浸式場景中,,文物的視覺展示延伸為人與文物、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從觀看到體驗,,從審美到思考,更顯文化底蘊,、更有文化感染力,。
在河南安陽市殷墟博物館新館,觀眾在展廳近距離觀看考古工作者現場清理馬車遺跡,;在浙江長興縣博物館,,研學的孩子們將碎片“修復”成精美的陶器……正是在“教育”這一目標的觀照下,越來越多博物館創(chuàng)造了更加啟人智識的體驗,,讓觀眾在發(fā)現中學習,,在探索中思考,真正收獲心靈的愉悅,、精神的滿足。突出特色,、細分類型,、完善收藏、提升展陳,,讓更多人與優(yōu)質文化資源相遇,、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共鳴,博物館將擁有更強的文化影響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相關新聞
-
書寫勞動風采 創(chuàng)造時代榮光
[2025-05-01] -
固原日報評論員文章丨卅載接力“長征”路 百里壯行淬青春
[2025-04-03] -
回望來時路 再闖新高度
[2025-03-05] -
守住人間“煙火氣”考驗的是城市管理能力
[2025-03-04] -
以“蛇行千里”的勁頭奮力抓項目擴投資
[2025-02-07] -
凝心聚力謀發(fā)展 同心共進譜新篇——熱烈祝賀自治區(qū)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幕
[2025-01-19] -
固原日報評論員文章 | 堅定不移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
[2025-01-16] -
固原日報評論員文章 | 一路通達圓夢想 坦途如虹向振興——寫在寶中鐵路安國鎮(zhèn)至中衛(wèi)段擴能改造工程開工之際
[2025-01-01] -
對促進西海固文學發(fā)展的幾點思考
[2024-11-09] -
寧夏日報評論員:山海攜手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閩寧協作新篇章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