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特別適合思考,、讀書和創(chuàng)作。”前段時間,,作家竇椋受邀從福建省福州市走進位于西吉縣吉強鎮(zhèn)楊河村的木蘭書院,,靈感迸發(fā)寫下了幾千字的文章,提起書院,,他贊不絕口,。
西吉縣是中國首個“文學之鄉(xiāng)”。文學愛好者史靜波曾當過老師,、公務員,,2019年,史靜波懷著對文學,、對家園的情結,,辭職回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木蘭書院,開始了他的詩意生活,。幾年來,書院依托當地獨特的文學資源,,推動“文學賦能鄉(xiāng)村振興”實踐,,主動聯系全國各地作家,打造文學創(chuàng)作交流平臺,,展現“文學之鄉(xiāng)”開放姿態(tài),。
6月的楊河村,綠意濃濃,。木蘭書院墻體上,,用廢舊輪胎制作的詩頁裝點了平整不齊的黃土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紅色字樣引人注目,。
“我們圍繞建設共有精神家園,,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各項活動,。”史靜波介紹,全國各地,、不同民族作家走進書院,,不僅可以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交流,還能將這里的民族團結故事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進一步宣傳,。
木蘭書院成立之初,詩人單永珍就帶著西藏作協副主席次仁羅布走進書院,。“次仁羅布是藏族,,單永珍是回族,我是漢族,。我們坐在一起交流文學,,既能感受到每個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也有一種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感覺,。”史靜波說,,次仁羅布很喜歡書院,在這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承諾每年來一次書院,,同各民族作家進行文學交流。
在書院,,除了次仁羅布的工作室外,,還有胡玉琴剪紙、馬志學“花兒”等非遺傳承工作室,。作家及非遺傳承人為書院帶來優(yōu)質的文化資源,,書院也積極為他們提供創(chuàng)作素材,史靜波把這種交流稱為“雙向賦能”,。
每月舉辦一次文學公益講堂,,為西海固作家公益承辦十次作品研討會,邀請農業(yè)專家在冬季舉辦一次農業(yè)種植養(yǎng)殖講座,,邀請醫(yī)療專家每年開展一次鄉(xiāng)村醫(yī)療服務活動,,在寒暑假面向周邊鄉(xiāng)村青少年舉辦一次作家見面會暨青少年成長講堂等,這是書院開展的文學賦能鄉(xiāng)村振興十大公益活動,。
“這幾年來,,全國各地有600多名作家陸續(xù)走進書院采風,在這里完成了一批作品創(chuàng)作,。據不完全統計,,在書院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歌分別過千篇。”史靜波說,,為助推鄉(xiāng)村文化振興,,書院還聘請了40多名當地的農民文學愛好者,通過他們輻射帶動更多農民,。西吉縣農民作家單小花不僅是書院??停€經常介紹朋友過來,,在她看來,,大家在這里心連著心,“一家人”的身份認同感愈發(fā)強烈,。
端午節(jié)假期,,木蘭書院聯合西吉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等單位籌劃起“詩頌端午,、禮贊家國”中國首個“文學之鄉(xiāng)”鄉(xiāng)村詩會活動,,豐富多彩的端午民俗體驗項目和精彩的文藝演出,吸引全國各地的文朋詩友一起吟詩誦詞,,與當地群眾共度端午,。“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們也希望以書院為載體,通過文化鑄魂畫好民族團結‘同心圓’,。”史靜波說,。(記者 余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