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10月7日,原州區(qū)張易鎮(zhèn)王套村蓮花溝里傳來嘹亮的軍歌,,由固原干部群眾和全國各地各界朋友共1500余人組成的“新時代長征隊伍”整裝待發(fā),,準備徒步17.15公里,,翻越“勝利之山”六盤山,用腳步踏尋革命先輩的足跡,。
時間的齒輪向后撥轉(zhuǎn)89年,。1935年10月7日,毛澤東率領(lǐng)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支隊從蓮花溝翻越了長征途中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盤山,,中國革命從此一路走向勝利,,六盤山因此被譽為“勝利之山”,載入中國革命史冊,。
89載歲月更迭,,革命戰(zhàn)爭年代雖已遠去,但革命精神始終在固原這片紅色熱土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向前,。
深秋的蓮花溝層林盡染,山風吹過,,樹葉婆娑,,溪流順著山澗蜿蜒流淌,清脆的鳥鳴聲在林中回響,。9時30分,,振奮人心的出征儀式結(jié)束后,大家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依次徒步上山,。
走過一小段相對平緩開闊的路后,路面漸陡,,狹窄處僅能容納一人通行,。狹窄的土石路兩邊,一會兒是寸草不生的石壁,,一會兒是青黃相間的密林,,潺潺溪水聲中,大家同唱革命歌曲,,回憶崢嶸歲月,,精氣神十足。
“當年,,毛主席率領(lǐng)的紅軍隊伍在青石嘴附近與敵軍先后進行了兩次戰(zhàn)斗,,殲敵400余人……”56歲的退役軍人何亮峰邊走邊給同行的學(xué)生們講述長征故事,學(xué)生們紛紛表示在這堂沉浸式“行走的思政課”中受益匪淺,、倍感鼓舞,。
當行至800米和1600米處的無名紅軍墓地時,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向紅軍墓敬獻花束,、鞠躬致敬,告慰忠魂,。“革命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一定會銘記他們的事跡,傳承他們的精神,。”寧夏師范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高三學(xué)生馬玉斌說,。
“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帶著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與懷念,大家喊著口號跨過溪流,、踩過雜草,,邁著堅定的步伐一路向前。
一路上,,藍天救援隊,、醫(yī)療保障隊等隊伍隨行,身著紅軍服的文藝小分隊用精彩表演為大家加油鼓勁,?!度f泉河水》《四渡赤水出奇兵》……一首首經(jīng)典革命歌曲,仿佛把大家拉回了激情的革命歲月,,令人心潮澎湃,,自豪感油然而生。
400米,、800米……2800米,!紅色的“重走長征路”里程碑一路指引著前進的方向。歷時近兩小時,,隊伍陸續(xù)登頂,,勝利的號角吹響,大家紛紛合影留念,。固原二中師生齊誦毛澤東詩詞《清平樂·六盤山》,,聲聲清脆,,在蓮花溝久久回蕩,。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黨校政治學(xué)與社會學(xué)教研室講師頂雪敏就是通過這首《清平樂·六盤山》對固原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雖然今天爬蓮花溝很累,,但能來到這里身臨其境感受一番,,讓我對毛主席這首詩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頂雪敏感慨道,,“六盤山不愧為‘勝利之山’,、中國革命‘曙光之山’。”
“遵義和固原的紅色基因是一脈相承的,,今天一路走下來,,發(fā)現(xiàn)固原的紅軍長征步道保留得非常好,這是我們貴州需要學(xué)習(xí)借鑒的地方,。”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一處副處長肖定喜說,。
“再出發(fā),我們再出發(fā),,沿著先輩們的足跡意氣風發(fā)……”沿著陡峭的砂石小道下山后,,隊伍在嘹亮的歌聲中向紅軍長征青石嘴戰(zhàn)斗紀念碑繼續(xù)前進。“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正跨越時空,在固原這片紅色沃土上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見習(xí)記者 張鑫潼 記者 陳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