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原鄉(xiāng)
水溝又大又深,,不知哪一世紀哪一年代的自然運動造就了這樣的地理景觀,。如果說山是母性的,每一個山包都蘊含那么一抹溫柔,,圓溜溜,,光禿禿地像巨大的饅頭般蹲在大地上,山里人從小面對這種連綿起伏的山,,看久了也就不覺得有什么不順眼,,而這山和山之間夾著的溝,就完全是雄性的了,,甚至是野性的,,它們像被某種力量隨意撕開的口子,這口子暴露出大地被撕裂的殘酷程度,,骨骼猙獰,,筋脈斷裂,肌肉殘缺,,千奇百怪地躺在那里,。
把溝連通起來的,是最低處的流水,。流水很小,,小得稱不上真正的河,但是常年流淌著,。舍娃記得他小的時候河水就靜靜地流著,,水深處還有小拇指般大的狗魚兒,他和伙伴們經常去抓?,F(xiàn)在河水好像沒什么變化,,還是那么安靜無聲,不知道還有沒有魚兒,,他好幾年都沒有光腳下水去摸了,。人長大了,有些事情就會相應地遠去,。
——摘自馬金蓮長篇小說《親愛的人們》
6月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zhèn)龍王壩村梯田,。本版照片均由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不了解曾經的西海固,你就不知道何為苦難,。
不親自踏上如今的西海固大地,,你就不知道什么是超越苦難后的燦爛。
電視劇《山海情》里有那么一群人,,他們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硬是把曾經的“干沙灘”建設成了今日美麗的“金沙灘”,把昔時的苦日子過出了現(xiàn)在衣食無憂的小康景象,。這群給全國觀眾留下了難忘印象的人,,來自苦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
西海固,,曾經是苦難的代名詞,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稱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但除了移民搬遷的那一小部分之外,,更多的留在六盤山區(qū)的西海固人,在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堅持不懈,,演繹著精彩,創(chuàng)造著奇跡,,書寫著輝煌,。
“最好的季節(jié),歡迎來我的家鄉(xiāng)西海固,。”應“80后”回族作家馬金蓮的邀請,,我們如約而至。小高原上,,清脆涼爽的風拂面而來,,農家的甜醅和羊湯蕩滌著味蕾,葫蘆河畔那些絢爛的花兒迷亂雙眸,。
1.西海固已不再苦難
初見馬金蓮,,是在3月的長沙。
天氣突然放晴,,讓這位遠道而來的寧夏固原姑娘倍感驚喜,。“我已經分不清這是熱,還是熱情,。”面對踴躍的書迷,,這位“西海固的女兒”打趣道。
這是今年《親愛的人們》新書分享會上的一幕,。
馬金蓮,。
看來僅憑粗淺的閱讀,,并不足以了解一位作家。想象中的馬金蓮,,似乎沒有這么活潑外向,。讀她的《長河》,你多多少少會從主人公的兒童視角下,,感受到命運的無常和生活的沉重,。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的《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流淌著溫暖親情,,蘊藏著寬厚性情,,更飽含了歲月風霜?!队H愛的人們》則不一樣,。從20世紀80年代末寫到21世紀的當下,從易地扶貧搬遷到鄉(xiāng)鎮(zhèn)變遷,,從家庭瑣事到國家發(fā)展,,生活越來越明媚,筆調越來越歡脫,。
“外地朋友來固原,,都會問我,西海固這么好???我說我們本來就好,而且一直努力讓它變得更好,。”家鄉(xiāng)在馬金蓮的心房上占據著最柔軟的位置,,一不留神,她就把新書分享會變成了家鄉(xiāng)文旅推介會,,“過一陣,,桃花、杏花就開了,,然后是梨花……但6月才是西海固最好的季節(jié),,涼快,清透,。”
爽朗的西北姑娘“誠不我欺”,。當江南正是“梅子黃時雨”的季節(jié),我們乘坐的飛機降落在固原六盤山機場,。此時2000米海拔帶來的微涼和干爽,,恰到好處。深呼吸,,每個肺泡之中都是曠野的微風,。
“西海固”的“固”,,指的就是“固原”。“西”則是馬金蓮出生成長地西吉縣,,“海”是海原縣,,如今歸中衛(wèi)市管轄。
在季棟梁創(chuàng)作的《西海固筆記》里,,作者用拉家常,、講故事的語氣,帶領讀者走入歷史深處,,以豐富的生活細節(jié),,敞露了西海固的貧窮與苦難。但當你真正踏上這片土地,,你會發(fā)現(xiàn),,眼前的西海固,充滿希望,,人間值得,。
6月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西吉縣西吉文學館,。
我們到了清晨的古雁公園。公園里,,鳥兒鳴唱,,清脆的,低沉的,,長音短調,。蜿蜒的綠道旁,百花齊放,,紅的,、紫的、黃的,。晨跑的人群中,,一陣粗獷的西北口音沖入耳膜,恍然發(fā)現(xiàn),,這里竟是黃土高坡,。
我們到了西吉縣吉強鎮(zhèn)的龍王壩。曾經貧瘠,、閉塞,、黃土揚塵的荒野山村,如今一片青山綠水,、花團錦簇,,民宿錯落有致,,游人怡然自得。
6月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zhèn)龍王壩村窯洞賓館,。
“1980年代過去了,1990年代過去了,,現(xiàn)在都到2024年了,。別說通水通電,現(xiàn)在是電子產品的時代,,西海固與世界同步,。就像我在《親愛的人們》最后寫的,小主人公也做直播,,這都是在生活基礎上的一個提煉,。”馬金蓮神色雀躍,滔滔不絕,。
她甚至不完全認同西海固的文學是“苦難文學”,。
“當我們回想我們經歷的生活時,更多的時候會關注苦難中一些美好的溫暖的東西,,這便是在寫苦難當中的人們之間的溫情和互相扶持,,有一種巨大的溫暖在心里。”
“提及故土與童年,,我腦海里立即浮現(xiàn)出這樣一幅畫面:墻圍院子,,院外綠樹環(huán)繞,木門緊閉,,院內整潔,,梨樹、杏樹等生長其間,。土木結構的房屋沐浴在陽光下,,院中有我們飼養(yǎng)的狗和貓,偶爾還有母親喂養(yǎng)的幾只雞,,它們從后院歡快地跑出來,,在院里悠然漫步……”
馬金蓮如是描述她心中故鄉(xiāng)的模樣。
2.不寫苦難,,那寫的是什么
如果不寫“苦難”,,那寫的是什么?馬金蓮決定帶我們拜訪幾位當地還在創(chuàng)作的農民作家,。
馬金蓮是西海固的女兒,,也是西海固移民的后代,物理意義上的故鄉(xiāng)已經遠去,,但精神原鄉(xiāng)從未更改,。如今在固原市文聯(lián)工作的她,,走進田間地頭,尋訪仍然堅守故土的人們,,與農民作家話家常,、聊創(chuàng)作,既是工作,,也是生活,。
我們要去農民作家楊秀琴的家里,一同前往的,,還有正在城里務工,、閑暇時堅持寫作的馬文菊。今年46歲的她,,結婚早,,已為人祖母。她燒得一手好菜,,是廠子里的大廚,。“清晨到中午負責廠里的午飯,中午有閑暇時間就會閱讀或者寫作,。”馬文菊說,。
趁著這次見面,馬金蓮給馬文菊和楊秀琴帶了兩手提袋的書,,這是她與“文友”們最日常的“人情往來”,。
6月6日,馬金蓮(右)和農民女作家楊秀琴(中),、馬文菊暢談文學。
楊秀琴家在西吉縣將臺堡鎮(zhèn)牟榮村,。寬闊的566國道旁,,穿過一條小路,迎面是一座普通而又整潔的農家小院,。
西北地區(qū)早晚寒涼,,前一晚燒的炕依然留著余溫,馬金蓮麻利地脫掉鞋子,,順勢坐了上去,,一把將毯子揪過來蓋在腿上,絲毫不見生分,。
“城里難得坐一回土炕了,,我太喜歡這種感覺了。”
馬金蓮回不去的鄉(xiāng)間生活,,是楊秀琴的日常,。生于1972年的她,,只上過小學,但閱讀廣泛,。結婚后,,白天做農活,夜晚就用文字記錄心聲,。
“讀書時,,忘卻柴米油鹽盡;干活時,,思緒總在文字中,。雖然種田,也知李,、杜……”楊秀琴把自己的生活融入詩篇,。
女兒上初三那年,她和女兒約定:“你努力考高中,,我每天夜里陪著,,你考上好學校,我爭取發(fā)表一部作品,。”次年,,母女雙雙如愿。
楊秀琴讓馬金蓮幫她看看稿子,,于是,,馬金蓮仔仔細細地看,認認真真地提出建議:“這里還要再細致一點,,這里只需要把一件事情講清楚即可……”
馬金蓮說,,西海固的人們對文學的熱愛,是發(fā)自骨子里的,。
20世紀80年代,,西吉刊物《葫蘆河》帶動了當地文學愛好者有組織地創(chuàng)作,大部分“60后”作家由此起步,。
農民李成山便是其中一員,。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西吉縣農民作家李成山。
當年的李成山學業(yè)未能更進一步,,只得回家務農,。種地時,他在思考,;閑暇時,,他就閱讀;有時候趁著放羊的間隙,他還會從兜里掏出紙筆,,讓頭腦里迸發(fā)的靈感變成紙上的文字,。
20多歲時,他無意間聽說了《葫蘆河》文學社,,慕名而至,,在文章變成鉛字的路上,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1995年,,因為家庭經濟上的壓力,李成山不得不外出務工,,文學之路被迫擱淺,。
直到2014年,眼看著三個孩子都上了大學,,年近半百的李成山決定“功成身退”,,回到老家過“安生日子”,這才有時間重新拾起文學創(chuàng)作,。
我們與李成山碰面的這天,,正趕上他家一樁“喜事”,羊圈里“添丁”了,。母羊見到主人回來,,一邊“咩——咩——”地邀功,一邊懂事地閃開身子,,讓李成山清理羊圈,。李成山樂呵呵地鉆到羊圈里頭,麻溜地收拾起來,,嘴角帶笑,。
忙完羊圈里的事,李成山終于有空給我們讀讀他的詩,。
“大地驚醒了/一群深睡的耳朵/豎起來,,傾聽/春風帶來的妙音/在不同的角落/謀劃綠意/那些還在泥土里/商討春事的靈蟲們/搬開生硬的門扉/蠢蠢欲動/我锃亮農具的眼睛/盯住二畝詩田/備足大量肥土/鋪墊底色/為春光,奮力落筆,。”
李成山說:“田地里既長莊稼又長詩。”
文學如同清泉滋潤人們,,將苦難轉化為笑容,。正是有了楊秀琴、馬文菊,、李成山這樣一批農民作家,,2011年西吉縣被授予中國首個“文學之鄉(xiāng)”。授牌詞如此寫道:“耐得住寂寞,頭頂純凈天空,,就有詩句涌現(xiàn)在腦海,;守得住清貧,腳踏厚重大地,,就有情感激蕩在心底,。在這里,文學之花處處盛開,,芬芳燦爛,;在這里,文學是土地上生長的最好的莊稼,。”
在努力追求物質富裕的同時,,西吉人民始終不懈追求精神富裕。
3.木蘭書院的杏與不幸
葫蘆河是西吉縣城里穿城而過的一條河流,。沿著葫蘆河一路向東,,十多分鐘的車程便到了夏寨水庫。蜿蜒的公路,,一直把我們帶到山坡邊的一處院落前,。
青磚、紅瓦,、綠門,、黑底燙金的楹聯(lián)上書:老林出碩木,深山育幽蘭,,拙樸而大氣,。
這里是木蘭書院,占地40余畝,。
史靜波是書院的創(chuàng)辦人,。作為見面禮,我們將第一季《文學里的村莊》報刊作品贈予他,??吹綀蠹埌婷嫔萧斞傅墓世铩⑸驈奈牡?ldquo;邊城”,、周立波的清溪村,,史靜波連連拍手稱快:“對對對,我們就是想建這樣的村莊,,真正的文學里的村莊,!”
談及創(chuàng)建書院的經歷和使命感,這個皮膚黝黑,、身材魁梧的西北漢子,,語調逐漸上揚,,眸子的光愈發(fā)明亮。史靜波說,,為了給西吉熱愛文學的人們一個棲息地,,他從5年前開始建設這座書院。走訪了全國各地,,參考了許多范例,,也翻閱了無數報道文獻。從書院名字到院內布局,,他都親力親為,,花了不少心思。
“木蘭書院”這個名字,,是史靜波自己取的,,借義于“木蘭圍場”。木蘭,,滿語意為捕鹿,。“光在課堂讀書還不夠,還要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史靜波最初的設想,是將木蘭書院打造成當地青少年研學的平臺,。
6月4日,,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與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西吉縣的作家們在木蘭書院前合影留念。
史靜波是土生土長的西吉人,,直到16歲外出求學才離開家鄉(xiāng),。從一所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他考上了公務員,。后來從行政崗位到報社總編輯,。33歲晉升正處級,34歲辭職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城里不缺一個總編輯,,但鄉(xiāng)村缺一個文化的苦行者。”史靜波還補充道,,其實他是“80后”,,今年還不到45歲,“也帥過”,。
不但帥過,,還富過。史靜波辭職后在銀川從事研學工作,,賺了不少錢,回到鄉(xiāng)里建木蘭書院,前前后后投入數百萬元,。
在馬金蓮的長篇小說《孤獨樹》中,,留守兒童哲布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境,以及他們對于家庭,、愛與歸屬感的渴望和追求,,引發(fā)了人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在現(xiàn)實世界里,,木蘭書院則成為了周邊孩子們的避風港,,每年寒暑假都會給他們提供免費的托管服務。
5年過去,,書院初具規(guī)模,。在書院除主體建筑外,還包含了一座農莊和農場,。郭文斌,、石舒清、馬金蓮等名家都在此設立了工作室,,40多名農民作家應邀在此開展研討,,舉行改稿會,輻射周邊36個村莊和數百名鄉(xiāng)村文學作者,。
從書院二樓拾級而上,,后院還有一大片杏樹林,史靜波稱其為“作家林”,。杏,,與“幸”諧音。每位應邀前來的文友,,不論級別輩分高低,,史靜波都請他們認領一棵杏樹,以此為念,,作為與西海固文學交流的情感紐帶,。
“假以時日,這些杏樹必能茁壯成長,,結出香甜的果實,,這就是西海固之幸。”史靜波說,。
背后故事
讓腳步慢下來,,去等待靈魂
陳普莊
“腳步慢下來的時候,等待靈魂的內心就會更多一點,。”
2024年,,來自寧夏的“80后”回族作家馬金蓮新書《親愛的人們》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書分為上下兩部,共80多萬字,,以西海固地區(qū)農民家庭馬一山家三個子女祖祖,、舍娃、侍女的奮斗故事為核心,,從20世紀80年代末寫到21世紀的當下,,將個人及家庭的命運史,整體易地扶貧搬遷的村莊,、鄉(xiāng)鎮(zhèn)變遷史,,以及中國改革開放后,尤其新時代以來的國家發(fā)展變化史融匯其中,。
《親愛的人們》被認為是反映國家級貧困區(qū)西海固山鄉(xiāng)巨變十分重要的一部長篇小說,。
從《親愛的人們》回顧整個西海固文學的發(fā)展史,馬金蓮認為,,“西海固文學的出現(xiàn)可能跟我們整體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系,,相對沒有那么喧囂,沒有被生活的快節(jié)奏所驅趕,。”
“我把我所能做到的東西都放進了這部作品中,,包括特別真摯的情感,對愛,、善良,、真情的呼喚,對生活的堅守,,對理想的追求,,不放棄。”談到《親愛的人們》的創(chuàng)作背景,,馬金蓮說道,。
通過個人與時代的關系、地域和全國的關系,、農村和城市的關系,,《親愛的人們》描繪了西海固人民有血有肉、可信可愛的形象,,刻畫了中國人樸實善良,、勤勞包容的精神。
對于故鄉(xiāng),,馬金蓮有著深深的眷戀,。“我小時候的鄉(xiāng)村,記憶當中是特別完美的氣氛,,家里人口比較多,,幾輩人在村里生活,,炊煙裊裊,非常安詳,。隨著我長大了,,鄉(xiāng)土離我們越來越遠,作為在鄉(xiāng)村長大的寫作者,,我想把鄉(xiāng)土幾十年來的變遷寫出來。”
從十年前寧夏山區(qū)開始實施移民工程的時候,,她就開始關注,、跟進、采訪和搜集素材,,同時也閱讀了大量鄉(xiāng)土題材的作品,。
20世紀80年代,寧夏西海固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了丁文慶,、慕岳,、袁伯誠、范泰昌等一大批在全區(qū)頗有影響的詩人評論家,,尤其以《六盤山》雜志為核心,,形成了一大批西海固中青年作家。40多年來,,西海固文學產生了眾多文學界明星,,成為了一個研究課題。
在這片文學土壤的滋養(yǎng)下,,馬金蓮成長迅速,。作為寧夏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她此前已出版《長河》《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我的母親喜進花》等16部小說集,,5部長篇小說,,獲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等獎項,。
“西海固作者幾乎都有鄉(xiāng)土經驗,至少小時候有過鄉(xiāng)土體驗,,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里面長大的人,,相對來說和土地、大自然有更多的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可能感悟生命,、領略自然、對命運和人生的思考相對多一些,。”談到文學界的西海固現(xiàn)象,,馬金蓮分析道,。
作為西海固的女兒,馬金蓮十分感恩家鄉(xiāng)文學界前輩對自己的影響和引領:“他們就像啟明星一樣引導自己在文學的道路前行,,讓我看到光明和希望,。”
記者手記
幸福的味道
曹輝
什么是幸福?按照莎士比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就會有“一千個人,一千種幸福”的理解,。
葫蘆河畔,,微風輕拂。今年6月,,我們踏上了這片曾經被苦難深深刻畫的土地——寧夏西海固,,實地感受了什么是幸福的味道。
在與“80后”回族作家馬金蓮的心靈對話中,,她帶我走進了她魂牽夢繞的西海固:一個曾經被苦難籠罩,,如今卻煥發(fā)新生的地方。談及西海固,,她的眼中閃爍著驕傲與熱愛,。這片土地,雖然曾經有著“不宜生存”的名頭,,但在她的筆下,,卻充滿了希望和幸福。
西海固是馬金蓮扎根的故鄉(xiāng),,也是她寫作的沃土,。我們看到了馬金蓮對文學和家鄉(xiāng)的深厚情感。她立足本職工作,,與農民作家們一起研討,、改稿,為西海固文學的發(fā)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她的引領下,,我們走進了農民作家楊秀琴的家,走進了李成山的詩田,,感受到了他們對文學的熱愛和執(zhí)著,。這些普通農民,用文字記錄生活,,用詩篇歌頌家鄉(xiāng),,他們的作品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向往。
馬金蓮并不完全認同西海固的文學是苦難文學。正如她所言:“當我們回想我們經歷的生活時,,更多的時候會關注苦難中一些美好的溫暖的東西,,這便是在寫苦難當中的人們之間的溫情和互相扶持,有一種巨大的溫暖在心里,。”
幸福的味道是什么樣的,?此次西海固之行,那里的人給了我一個很特別的答案,。它不僅僅來源于物質生活的改善,,更來源于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和對文學的追求,。在馬金蓮的引領下,,我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西海固,一個充滿幸福與希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