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菌草林隨微風擺動。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10月的日程表密密麻麻:5天跑遍半個新疆查看菌草防風固沙效果、赴俄羅斯調研,、舉辦2期菌草國際培訓班……
他隨身攜帶的出差日記和工作筆記,,記了一本又一本,。翻開內頁,,所有內容都圍繞著一個關鍵詞——“菌草”。
上世紀80年代,,福建省食用菌產業(yè)規(guī)??焖僭鲩L,但同時也帶來“砍樹種菌”的問題,,“菌林矛盾”日益突出,。林占熺當時在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看到荒山禿嶺只剩野草,,感到十分心疼,。“那時我就開始思考,是否能用草代替木頭,,不再靠砍樹做菌棒,。”林占熺說。
如我不為,,何人當為,?如非今日,更待何時,?林占熺說干就干,。借款建實驗室,扎進山里選育品種,,經過兩年多攻關,,林占熺終于在簡陋的條件下發(fā)明菌草技術——以草代木培養(yǎng)食用菌。
這項技術引起美國一位農場主關注,,開出高薪邀請林占熺赴美工作,,并提出買斷他的菌草技術。林占熺說:“出國只能富我一家,,將技術無償教給國內的農民,,卻可以讓千千萬萬老百姓脫貧。菌草扶貧是我身為黨員堅定選擇的路,。”
野草變山珍,。在林占熺的指導下,菌草技術幫助福建一些山區(qū)貧困戶以較低的投入獲得不錯的收益,。1997年4月,,菌草技術被列為閩寧對口扶貧協(xié)作項目,林占熺帶著6箱菌草草種奔赴寧夏固原。
寧夏晝夜溫差大,,林占熺和工作隊員經常住在菇棚里,,夜里多次起來檢查菇房的溫度變化,手把手教農民如何種菇,。成功出菇后,,彭陽縣古城鎮(zhèn)第一批27個示范戶每戶增收超2000元,,最高甚至增收過萬元,。當?shù)亓鱾髌鹨痪漤樋诹铮?ldquo;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
菌草技術服務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的同時,也走出國門開始援外之旅,,首站是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當時巴新大部分地區(qū)還處在原始部落階段,技術推廣困難重重,。”林占熺結合當?shù)貙嶋H,,對菌草技術進行本土化改造,讓這項技術更易懂易學,。不久后,,巴新民眾驚奇地發(fā)現(xiàn),漫山遍野的野草“變出”解決溫飽的食物,,他們欣喜地將菌草稱作“中國草”,。甚至有人給孩子取名“菌草”,以感謝中國的援助,。
如今,,“中國草”已在106個國家和地區(qū)落地生根,創(chuàng)造了數(shù)十萬個就業(yè)機會,。菌草援外技術培訓班舉辦超350期,,培訓人數(shù)超過1.5萬人。
今年81歲的林占熺,,依舊奮斗在一線,。“菌草不但是扶貧減貧的好幫手,其生命力強,、根系發(fā)達,,還能防風固沙、保護生態(tài),。”近幾年,,林占熺帶領團隊走遍了我國西部地區(qū),不斷探索菌草生態(tài)治理新路徑。習慣“出差趕最早一班飛機走,,最晚一班飛機回來”的他,,笑稱自己“每個節(jié)日都過成勞動節(jié)”。
林占熺說:“我愿成為一棵菌草,,為貧困地區(qū)的父老鄉(xiāng)親帶去幸福,,站在沙漠中抵御風沙。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