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是第十一個國家憲法日,。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是制定法律和完善法律體系的根本依據,宣傳和樹立憲法權威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事項,。
勇敢向家暴說不
普法宣傳,。
【身邊案例】
“姊妹們,當我們遭受家庭暴力時,,一定要保留好證據,,學會應用法律武器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以前,我總認為遭受家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無法給別人說,,更不知道報警求助,現(xiàn)在我知道了遭受家庭暴力該怎么維權了”……日前,,面對吳忠市紅寺堡區(qū)公安分局紅寺堡派出所民警開展普法宣傳時,,曾飽受過家庭暴力侵害的曉萍(化名)大膽說出了心里話。
發(fā)生在曉萍身上的家暴起因都是家庭瑣事,。今年4月6日,,曉萍在家中被丈夫馬某毆打,民警對馬某批評教育后進行治安調解,,并向馬某下發(fā)《家庭暴力告誡書》,;次日,兩人再次發(fā)生爭執(zhí),,曉萍用刀具將自己胳膊輕微劃傷,,民警再次進行調解勸導。直至4月21日,,當馬某再次對曉萍實施毆打后,,民警立即立案,依法對馬某作出行政拘留10日,,并處500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為使矛盾糾紛從根源化解,5月8日,,紅寺堡派出所聯(lián)合轄區(qū)街道辦事處,、司法局,、法院、律師事務所展開聯(lián)調聯(lián)處,,解決了曉萍和馬某財產分配,、子女撫養(yǎng)、探視等困擾雙方的問題,,為該起婚姻糾紛畫上了圓滿句號,。
“隨著反家庭暴力法的實施及普法教育深入開展,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的觀念逐漸得到接受和認同,。但仍有群眾對家庭暴力存在錯誤認識,,一些受害者受‘家丑不可外揚’等思想的影響,不敢或不愿向外界求助,,導致家庭暴力無法被及時發(fā)現(xiàn),、及早干預。”紅寺堡派出所所長王占新說,。
【法律解讀】
依據反家庭暴力法規(guī)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針對家庭婚戀矛盾糾紛化解中的堵點、痛點,、難點,,我們探索形成了‘排查收集、匯總評估,、調查調處,、定級分流、跟蹤問效’調處機制,,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于家庭婚戀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全過程,,有效預防、及時制止家庭暴力,,切實保障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和轄區(qū)社會治安穩(wěn)定,。”王占新說,。
“面對家暴,請大家勇敢說‘不’,。”王占新提醒,,遭遇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一定要選擇報警。同時,,遇到家庭暴力不要慌,,要收集好證據,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只有當事人不再沉默,才能讓家庭暴力‘保持沉默’,。”(記者 馬 忠 文/圖)
遇到老板拖欠工資該咋辦
賀蘭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
【身邊案例】
近日,經賀蘭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數(shù)月努力,,幫助馮某某等13名農民工成功要回被拖欠的9.6萬余元工資,。
2022年7月,馮某某等13人從西吉縣來到賀蘭縣,,在寧夏某智能有限公司承包的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某項目上從事土建木工工作,,工作一直持續(xù)至2023年1月。此后,,該某智能有限公司支付了部分工資后,,欠9.6萬余元工資未支付,工程分包人李某某一直無法聯(lián)系,,馮某某等13人無奈之下,,到賀蘭縣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賀蘭縣法律援助中心本著對農民工法律援助實行優(yōu)先受理,、優(yōu)先審查,、優(yōu)先指派的原則,第一時間與欠薪單位進行積極對接,,經過律師8個月的不懈努力,,13名農民工終于成功拿到了被欠的9.6萬元工資。
趙某某2018年7月入職某建設集團公司從事行政工作并簽訂了勞動合同,,后因該公司經營管理不善,,于2023年7月13日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并拖欠趙某某8個月工資未支付,,經賀蘭縣法律援助中心律師積極努力,,為趙某某依法討回所欠工資及補償5.4萬元。
“很多討薪案件金額雖然不大,,案情也不復雜,,但法律援助工作的意義就是讓遇到法律問題的困難群眾能夠享受優(yōu)質、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賀蘭縣司法局局長馬小梅說。
【法律解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及有關法律規(guī)定制定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規(guī)定,,施工總承包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guī)定開設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專項用于支付該工程建設項目農民工工資,同時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及時撥付工程款,,并將人工費用及時足額撥付至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
“案例中,涉案工程分包給李某某,,根據規(guī)定,,建設單位或者施工總承包單位將建設工程發(fā)包或者分包給個人或者不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單位,導致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由建設單位或者施工總承包單位清償,。”馬小梅說。另外,,趙某與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公司拖欠工資且單方解除勞動合同,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應當依據《勞動合同法》規(guī)定向趙某支付經濟補償金,。
“勞動者在工作中應當提高維權意識,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件事。”賀蘭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負責人潘賽穎提醒,,勞動者事前要簽好合同,,其中簽署勞動合同、勞務合同等相關合同之前,,除了應當明確合同核心條款外,,還要善于利用信用信息查詢系統(tǒng)、企業(yè)信息公示系統(tǒng)等相關平臺,,結合簽約對象的過往記錄掌握好合同相對方的基本情況,,以防對方陷入履行不能;事中要注意收集證據,,在合同履行中要積極收集合同履行產生的書面,、視頻、圖片,、會議記錄等證據材料,,同時積極跟進合同履行進度;事后要積極維權,就職者可向勞動保障主管部門,、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門尋求幫助,。同時,,農民工遇到老板不接聽電話,、不露面的情況時,首先應到公司老板居住地或暫住地的公安部門調取老板的居住信息,,找到信息后,,農民工應以合法的方式向老板以及老板上面的開發(fā)商討薪。(記者 楊 超 文/圖)
法定繼承與遺囑繼承哪個優(yōu)先
銀川市國立公證處工作人員為群眾辦理公證,。
【身邊案例】
今年,,銀川市李先生立下遺囑,將房產和存款留給了一直照顧自己的小兒子小明,,而未分給多年未回家的大兒子大明,。不久前,李先生去世后,,大明起訴至法院要求分割李先生名下的遺產,,而法院經審理認為,李先生所立遺囑合法有效,,判決遺產按所立遺囑分配,,駁回了大明的訴訟請求。
這些年,,法定繼承與遺囑繼承,,越來越被公眾關注。王某的妻子金某因病去世,,后來王某和張某某再婚,。王某和前妻有兩個子女、張某某和前夫有一個子女,。2019年,,王某在銀川市國立公證處辦理了公證遺囑,將其名下一套房產由其和前妻生育的長子王某甲繼承,。王某去世后,,王某甲依據遺囑要求辦理房產過戶,但遭到張某某拒絕,,張某某拿出一份手寫遺囑,,表示系王某生前所立,將王某甲訴至法院,,訴求上述房產應由張某某繼承,。經法院審理,認為張某某持有的遺囑沒有見證人等,,不符合代書遺囑的法定要求和程序,,判決駁回張某某的訴訟請求,,上述遺產按王某甲所持有的公證遺囑進行遺產分配,由王某甲繼承,。
【法律解讀】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不難明白,,遺囑繼承優(yōu)先法定繼承,而且一份合法有效的遺囑是非常重要的,。”銀川市國立公證處公證員馬淑珍說,。
民法典規(guī)定,遺囑有自書遺囑,、代書遺囑,、打印遺囑、錄音錄像遺囑,、口頭遺囑和公證遺囑六種形式,。但無論哪種遺囑形式,都有嚴格的法定要件,,而且必須確保遺囑內容清晰明了,,以避免后期可能產生不必要爭議。比如:口頭遺囑僅使用于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而且必須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而且哪些人不能作為見證人,也是有法律規(guī)定的,。民法典規(guī)定,,下列人員不能作為遺囑見證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其他不具有見證能力的人,;繼承人,、受遺贈人;與繼承人,、受遺贈人有利害關系的人,。
據了解,遺囑繼承是指繼承開始之后,,繼承人按照被繼承人(遺囑人)生前設立的合法有效的遺囑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一種繼承制度,。這是一種根據遺囑人的意愿來處分其個人財產的方式,它與法定繼承相對,,法定繼承是在沒有遺囑或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的情況下對遺產按民法典法定繼承順序進行遺產分配的方式,。“依照民法典,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撫養(yǎng)協(xié)議的,,按照協(xié)議辦理,。”馬淑珍說。
公證遺囑是唯一一種由法定證明機構辦理的遺囑形式,,其他形式的遺囑制作主體均為一般主體,。公證員在辦理遺囑公證時,公證員會運用專業(yè)法律知識為立遺囑人盡可能地排除法律風險且公證遺囑的辦理有嚴格的法定程序,,公證機構和公證員在辦理時必須嚴格依照法律法規(guī)及相關細則,,避免了其他遺囑形式由于不規(guī)范而導致無效的情形,。
“隨著財富的積累和家庭關系的復雜化,,遺囑繼承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法律問題。它不僅關系個人財產的傳承,,還涉及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和權益,。很多人誤認為只要存在任何形式上的表達意愿的遺囑即可生效,但實際上,,不符合法定要件的遺囑可能無法作為合法有效的遺囑使用,,正如上述案例中,張某某持有的遺囑就是因為不具備代書遺囑的法定要件而導致無效,。”馬淑珍說,。(記者 馬忠 文/圖)
在網上說啥會構成違法
馬燕青(右)為群眾答疑解惑。
【身邊案例】
王某家住固原市,,平時喜歡在快手等網絡平臺上與網絡主播進行互動,。某天,一網紅主播在與他人PK時將王某抱起來轉圈,,另一網民張某遂將該直播視頻截屏后,,發(fā)布在快手平臺賬號上,并配文“水性楊花”,,該圖片被多人瀏覽,、點贊。王某發(fā)現(xiàn)張某發(fā)布的截屏照片及文案后,,要求張某刪除遭其拒絕,。王某遂將張某訴至原州區(qū)法院,要求張某刪除信息,,在報紙刊物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并賠償精神損失費10萬元,。訴訟中,,張某仍未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王某的名譽權造成侵犯,法庭調解雙方分歧較大,后經法院審理,,張某的行為確已侵犯王某名譽權,,結合本案侵權事實及社會影響,最終判決張某當面向王某賠禮道歉,,并賠償王某精神損失費2000元,。
同時,還有網民為博取眼球,,獲取流量,,捏造并散布虛假信息。劉某某在某短視頻平臺發(fā)布一則帶有“惡霸到一男子家中欺凌其妻子和母親,,該男子知道后到惡霸家將8個人砍死……”等言論的視頻,,引發(fā)網民關注與評論。中寧縣公安局發(fā)現(xiàn)該視頻后,,立即將劉某某傳喚至派出所進行詢問,。經查,劉某某為博取眼球,,獲取流量,,捏造并散布了以上謠言。通過派出所民警的批評教育,,劉某某對其違法事實供認不諱,,將短視頻進行刪除。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中寧縣公安局依法對劉某某予以行政處罰,。
【法律解讀】
在這個手機不離手的網絡時代,如何判定網暴行為是否違法,、評論區(qū)與他人互懟時的情緒化語言能否構成名譽侵害,、在網上針對他人散布侮辱性言論會受到怎樣的處罰?記者采訪了寧夏朔方律師事務所律師馬燕青,。
民法典第1024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張某將帶有王某肖像的截圖和帶有侮辱性字樣的文案,擅自發(fā)布到網絡平臺上,,并在王某要求對照片和文案進行刪除后仍拒不刪除,,導致王某的社會評價受損,,這種行為已經侵犯了王某的名譽權。”馬燕青說,。
據介紹,,憲法第三十五條保證了我國公民具有言論自由。對于公民而言,,言論自由是在不侵害他人權利的基礎上而擁有的相對自由,。也就是說公眾無論在網絡平臺上發(fā)布自己的日常生活,還是發(fā)表對人或事物的觀點看法,,均要以不能侵犯他人權益為前提,。如果侵犯到了他人權益,或者發(fā)布了虛假言論引發(fā)了惡劣影響,,那極有可能要承當相應的民事責任,,或者受到治安管理條例的處罰,更嚴重的還有可能觸犯刑法,。
“開放的網絡空間并非法外之地,,我們鼓勵大家分享美好生活,,我們也愿意看到每個人對人生對世界的不同看法,,但同時大家在網絡空間發(fā)布言論時,務必把握好言論邊界,,真實,、理性發(fā)聲,文明用網,,如有侵犯他人隱私權,、名譽權或榮譽權等權利的行為時就構成了網絡暴力。”馬燕青說,。(記者 楊超 文/圖)
造謠同學令其被孤立犯法嗎
耿超參加校園普法宣傳活動,。
【身邊案例】
“關于學生欺凌,實踐中除了常見的肢體,、言語等欺凌形式外,,還存在通過排擠同學、散播不實謠言中傷他人等方式,,破壞被欺凌者的社交關系,,使其在學校中被孤立。”12月1日,,北京市盈科(銀川)律師事務所公益委員會主任耿超律師介紹,。
今年,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審結了一起涉未成年人欺凌案件:小張是一名在校學生,,某天從他人那里看到一篇與同學小黃有關的網絡筆記,,內容言論粗俗,,充滿對小黃的詆毀。由于小張本身對小黃心存不滿,,便在微信朋友圈邀請大家“吃瓜”,。有同學“聞訊而來”,小張便將網絡筆記和自己保存的幾段視頻發(fā)給其他同學,,并影射其中一段不雅視頻中未露臉的女子為小黃,,同時還告訴其他同學這些資料可以隨便發(fā),導致案涉筆記和視頻進行了二次傳播,。
最終,,法院認定小張的行為侵害了小黃的名譽權、隱私權,,判令小張及其監(jiān)護人向小黃賠償精神損失費5000元,,同時判決小張在其微信朋友圈向小黃公開賠禮道歉,且致歉聲明需連續(xù)公開保留至少24小時,。
【法律解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8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針對學生欺凌問題,,未成年人保護法在2020年修訂時就已明確欺凌包括肢體、語言,、網絡等多種方式,,后果不僅包括人身傷害、財產損失,,還包括精神損害,。近年來,法律對于學生欺凌問題重視與回應,,可以說是憲法對公民個人權利保障在未成年人保護視角下的具體體現(xiàn),。”耿超說。
在提到欺凌治理實踐中常見的關系欺凌,、網絡欺凌時,,耿超認為,民法典規(guī)定了包括未成年人在內的個人基本權利,,而學生欺凌中出現(xiàn)的造謠誹謗,、散布隱私等手段,雖然看似沒有直接的肢體接觸和言語侮辱,,但卻很容易在學生群體中擴散,,使旁觀者對被欺凌者產生負面認識,并造成其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社會評價降低,。這些行為侵害了被欺凌者的名譽權,、隱私權,,所以前述案例中法院最終會判令欺凌者及其監(jiān)護人承擔賠償及賠禮道歉的法律責任。
“如果放任欺凌事件的發(fā)生而不加以有效干預,,不僅會造成被欺凌者的身心受損,,也會強化欺凌者的不法行為,在其以后的成長過程中帶來更嚴重的違法后果,。”談及法律責任,,耿超說,學生欺凌,,需要所有成年人的共同重視,,更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干預,,因此國家才會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明確禁止監(jiān)護人放任未成年人欺凌他人。
同時,,從治安管理處罰法對于隨意辱罵,、毆打、誹謗,、泄露他人隱私等違法行為的嚴厲處罰可以看出,,在成年人的世界無論什么形式的欺凌,都是為法律所不能容忍的,。耿超表示,,面對未成年人,更需要家長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學校充分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主導作用、社會有效支持服務全面育人,,不僅讓未成年人通過案例知道法律規(guī)定和責任,,更要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三觀,主動避免欺凌行為,。
正如耿超每次進校園普法時,,與學生共勉的兩句話:“每個人都有其價值,沒有人理應受到欺負,;我們不需喜歡每個人,,但必須尊重每個人。”(記者 馬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