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备锩奈镆娮C光榮歷史,,傳承紅色基因,。黨的十八大以來,,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取得突破,。中宣部等4部門公布兩批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覆蓋1433個縣區(qū)。目前,,全國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類型多樣,、數(shù)量眾多的革命文物資源,,需要不斷挖掘內涵,、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講好革命文物的故事,,增強革命文化的吸引力,。
南昌起義的“紅十字馬燈”、渡江戰(zhàn)役用的“小木船”,、剪開的“半條被子”,、長征路上的“扁擔”……革命文物以實物為載體,體現(xiàn)的是一代代革命者為國為民的情懷,、愛黨愛國的豪情壯志,、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這就需要革命舊址,、紀念館抓住文物的突出特征,,在對革命文物資源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挖掘革命文物內涵,,拓展革命文物價值,,找到陳列實物和觀眾情感的連接點,增強觀眾的代入感,、沉浸感,。在“不忘來時路 永遠跟黨走——講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主題展中,由陳掖賢(趙一曼之子)抄寫的趙一曼遺言,,讓許多觀眾駐足良久,,深受感動。在遺言中,,趙一曼寫道:“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同時,,革命文物還要積極探尋更多滿足群眾需求、緊跟時代潮流的展示傳播方式,,擴大革命文物資源影響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的傳播方式,、范圍和渠道發(fā)生了轉變,。革命文物要采用更貼近群眾、更有親和力,、更符合觀眾信息獲取習慣的展示傳播方式,,提升傳播效果。針對不同人群推出“菜單化服務”,,培養(yǎng)志愿講解員,,組織宣講團走進學校,、企業(yè)、鄉(xiāng)村,、社區(qū),,這些舉措不僅傳播了革命文化,還發(fā)揮了革命文物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教育功能,。
技術的進步,,給革命文物傳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通過網(wǎng)上博物館,,觀眾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參觀游覽。通過多媒體情景展示,,觀眾可以身臨其境,感受當年情境,。通過數(shù)字文物展示,,觀眾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觀看文物,。
隨著研究的深入,、技術的革新,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也將與時俱進,,讓更多觀眾了解革命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作者:王 玨)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04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