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斯,長于斯,,突兀地下筆“故鄉(xiāng)的燎疳節(jié)”,,自覺有些矯情。但九州之遼闊,,風俗之繁多,亦是實情,。所謂百里一鄉(xiāng)俗,,十有九不同,更是吊人胃口,。微信圈驀地有人刷屏,,曰,聊聊你們那里的“燎干節(jié)”,。請問,,“燎gan”的“gan”是這個“干”嗎?
習以為常的一個民俗節(jié),,經(jīng)他這么一問,,突覺不尋常了,尤其這個“gan”字,,究竟是哪個字呢,?
擱淺這個“gan”字不說,先回味故鄉(xiāng)的這個節(jié)日,。我的故鄉(xiāng)屬北中國塞上朔方,,具體說就是六盤大地西海固地區(qū)清水河畔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那兒的人把“燎疳節(jié)”不叫“燎疳節(jié)”,,叫“二十三”,。童謠云:“二十三,燎臊疳,,家家戶戶火焰山,。燒門神,燒春聯(lián),,燒了舒坦去下田,。燒灶神,燒蔥皮(蔥皮燃燒的味兒可能是燎臊疳的緣由),,妹妹躲在門后面,。”妹妹為啥躲在門后面,,我就不知道了,。不過,我想這里的“妹妹”專指膽小害羞的女子吧,?據(jù)故鄉(xiāng)的風俗,,沒有人敢不跳柴火燎臊疳,。即使再膽小害羞的女子,躲在門后面不敢跳熊熊燃燒的烈火,,奄奄一息的苗火還是必須邁過去的,。因為,如果不嫣然地邁過火苗,,心里就不踏實,,身上也不干凈,來年心有陰影小病小災紛至沓來怎么辦,?所以,,不要說膽小害羞的“妹妹”,就連剛滿月的孩子也要嚴嚴實實裹在母親懷里燎一下臊疳的,,腿腳不便的蹣跚老人更不用說,,有健壯如牛的孫子鋼鐵般胳膊一夾,腿一撩,,腳一抬,,一聲“燎臊疳了!”奶奶孫子一個轱轆就從火的這一邊燎到了火的那一邊,,笑嘻嘻的似乎一切疾病都甩進了火堆里,,燒得七死八不活。一燎百了,,干干凈凈,,大病不生,小恙沒有,。
基于此,,我情有獨鐘于“燎gan”的“gan”非這個“疳”字莫屬了?!傲丘?!燎疳!”一火燎盡小恙大病矣,!但我故鄉(xiāng)的人因為常年身體運動勞作,,身心都十分康健,故燎疳的更多意思尚不在祛除疾病,,而在于對慵懶頹廢的深刻憎惡,。至于孩子,全然是找個放火的理由蹦著跳著樂,。
我離開家鄉(xiāng)進城已經(jīng)十六年了,,城里的燎疳淡得無味,無非花一兩元錢買一捆黃蒿,,待天色墨黑,,打火機“嘭”的一聲,,火光沖天,大人小孩膽怯觀看,?;饎轁u小,一個接一個邁過火苗,。見火苗尚燃,順手扔幾串鞭炮,,噼里啪啦炸開黑灰的寂寞,。再往深邃的夜空放幾多花炮,稀釋稀釋星空的落寞,,算是“大年”真的過完了,。
我小時候的故鄉(xiāng)燎疳可有意思多了。其時,,地是春天的大地,,軟綿綿的;風卻是冬天的風,,冷嗖嗖的,。整整一個下午,野外拾地軟子,,晚上蒸包子吃是必然的勞動,。到處拾柴火,準備天黑燎疳也是憧憬滿滿的辛苦,。我至今還能聞到正月二十三野外拾柴火拾地軟子時春天的氣息,。那是生命萌動的氣息,那是憧憬美好的氣息,。多少年了我都無緣再邂逅這樣的氣息,。
天黑了,吃過地軟子包子,,撕門神,,撕灶神,扯春聯(lián),,剝蔥皮,,毅然決然和“年”要做一個徹底的了斷,從此不再回頭看,。
大火點燃,,撕扯的物什全放進火里。大人自家門前燎一下就行,,孩子家家門前都要燎,。村里村外,,喊聲陣陣,喊破了靜謐的村莊,;莊頭莊尾,,火光沖天,燒紅了黑色的幕天,。狗開始叫開始咬,,叫著叫著也不叫了,望著大火心花怒放地撒歡子,。
燃燒過了的火渣子,,大人會慢條斯理地用鐵鍬一鍬一鍬地揚上天……孩子們可高興了,隨著鐵鍬一聲一聲地喊破天,。
“麥子花,!”“麥子成了!”
“糜子花,!”“糜子成了,!”
“谷子花!”“谷子成了,!”
“玉米花,!”“玉米成了!”
“蕎麥花,!”“蕎麥成了,!”
“洋芋花!”“洋芋成了,!”
“娃娃花,!娃娃成了!”
“哈哈,!今年啥都成了,!種!種,!啥都種,!”
今天想起,那不過是種地人美好憧憬而已,,但日子有多少不是憧憬的呢,?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自不必說,尤其節(jié)日,,凡有名分者必有來頭,,我真不知道“燎疳節(jié)”的來頭,但我知道“中國年”的確到這一天就算結束了。不信,,你正月二十四提著禮品給誰去拜年,,凡稍有文化者,都覺得你不懂禮數(shù),。說到這兒,,我突然想起來故鄉(xiāng)人關于“燎疳節(jié)”來頭的一個傳說。很早以前,,人臘月吃了臘八粥就糊涂了,,什么都吃,什么都喝,,什么都享受,。正月十五,元宵鬧了,,花燈賞了,紅燈亮了,,還戀戀不舍年的吃喝,,年的舒服,年的放浪形骸,,年的醉生夢死,。天帝看不下去了,琢磨人為什么這么賤,?給個桃紅當大紅染,!于是責令管人的神正月二十三放一把天火把人間燒了算了。這神看著人可憐,,就給人暗語,,二十三晚上,家家門前放火,,可否蒙混過關,?于是,就有了“二十三,,燎臊疳,。家家門前火焰山!”這中國特色的悲情熱鬧,。
此傳說好像沒有什么依據(jù),,但我依然希望它是真的。(張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