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已過,美好始長,,夏樹蒼翠,,暑意漸濃,又一個夏天在不覺意間到來,。從念書到教書,,已過了幾十年。光是教師節(jié),,就過了二十多個,,真正的光陰如流水。彈指一揮間,,我已走到了中年,。回首過往,,一條彎曲的道路貫穿著生活學習工作,,一些歷久彌新的畫面在眼前漸漸定格,一些久別夢回的身影在心底縈繞往復,,屹立不動。
固原夾在東西山脈之間,,是座狹長的城市,,從南經(jīng)過平?jīng)隹傻轿靼玻虮苯?jīng)過中衛(wèi)吳忠等地能到銀川,,一條主干道從南到北貫穿全城,。高中畢業(yè)時,父親工作幾經(jīng)調(diào)動,,我們城里的“家”安在了酒廠,。從家屬院出來,沿著清水河畔一路往東北,,經(jīng)過大片的農(nóng)莊,、小塊的墳塋,拐向朝北的大路,路過拖配廠,、運輸公司到達南河灘,;走上二小坡子,繼續(xù)向前,,經(jīng)過新華書店往西,,就到了汽車站。汽車站對面有個小巷,,向北一直走到頭,,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學”——固原師專。
固原師專原名叫六盤山大學,,校址起先在黑城,,俗稱“黑城子大學”,后來整體搬遷到固原城,。雖是個普通的師范院校,,可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寧夏,那可是一個響當當?shù)钠放?,完全可以和現(xiàn)在的“211”或“985”相比,。對眾多的考生來說,高聳的小洋樓,、免費的食宿,、可口的飯菜、寬敞明亮的階梯教室,、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富于想象的愛情故事、鐵飯碗的工作,,都是極大的誘惑,;而那些老師的名字,經(jīng)過口口相傳,,足以使人向往又向往了,。
“師專巷”不長卻繁華熱鬧,書店,、理發(fā)店,、招待所、錄像廳等,,一應俱全,,更不用說各種小吃攤點了。酒香巷子深,,年輕氣又盛,,情投意合或分道揚鑣,,在這里,無數(shù)個熱血青年組合成無數(shù)個小團體,,上演著無數(shù)個小故事,。有關于思潮和理想的,也有關于命運與前途的,,當然更多是關于愛情與荷爾蒙的,,不但衍生出諸多版本,而且會迅速升溫發(fā)酵,,匯聚擴散,。未進校之前,我就明確自己就讀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以后的職業(yè)是教書育人,,雖有些遺憾(我的職業(yè)理想是圖書管理員)但還是激動幾分,因為沒想到自己能這么快就考上(按其他人經(jīng)驗,,至少得補習個三四年),,也沒想到在家門口就上了大學。
1988年初秋的一個下午,,我走進了固原師專大門,。開學季的校園,熙熙攘攘,,人來人往,,我睜大眼睛,好奇地盯著眼前的一切,。夜里,,面對306宿舍的7張青春洋溢的臉龐,耳聞那些口口相傳的老師名字,,按捺不住興奮,,在日記里這樣渲染:“他們?nèi)缫箍罩械臒羲瑸閺匾刮礆w的漁夫照亮回家的路,;如人生道路中的指路人,,為前進中的人們指明了方向……我發(fā)誓,一定不能辜負不能虛度,,要讓這三年成為自己一生中最值得記憶的時光。”后來的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開學典禮很快就舉行了,,除了丁文慶校長慷慨激昂的迎新詞外,還見到了那些震得耳朵都響的人,。說實話,,這第一面讓我很失望,,因為和想象中相差很大。沒有西裝革履,,自帶光環(huán),,他們一個個樸素平常,安靜低調(diào),。有的戴著和我父親一樣的帽子,,有的沒戴帽子頭發(fā)卻花白了,有的穿著中山裝,,有的就是普普通通的粗布衣衫,,根本不像北大、北師大,、復旦等名校畢業(yè)的高才生,,不像想象中擺脫了困境立志報效祖國的知識分子,不像被“發(fā)配”本地幾十年而不改其衷的文人志士,,倒像是鄰家的父親和大哥,。有的老師甚至說話口音都和本地人一樣,只是偶爾蹦出幾個詞,,才能呈現(xiàn)出其身份籍貫,。我悶悶不樂地胡思亂想,從天南地北到西海固這么多年,,是不是被洋芋蛋蛋和黑面饃饃同化了,,“泯然眾人”?是不是西北朔風在吹老了外貌的同時,,也吹糙了一顆多才敏感的心,?
疑慮很快就被打消。隨著一門門課程的開設,,隨著一節(jié)節(jié)課的講解,,他們真像一座座山,挺立在我人生坐標中,。在他們引領下,,我們不但系統(tǒng)地學到了一些專業(yè)知識,深刻領悟到“學問”二字,,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學養(yǎng)內(nèi)涵,、人格魅力的真正含義。丁文慶,、慕岳,、袁伯誠、榮茂根,、楊子儀,、國玉經(jīng),、聶堆倉、米振中,、李龍錦,、高明泉、王剛,、王宗亮,、鐘正平等老師,傳道,、授業(yè),、解惑,采得百花成蜜,,釀造生活辛甜,。如果把知識比作海洋、大學比作航船的話,,那么這些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老師就是一個個擺渡者。
一
師專巷子左手是一些長相相似的獨立小院,,叫作師專家屬院,。向里走,推開一扇油漆斑駁的大門,,就是榮茂根老師的“家”,,他妻子是我大姨。
大姨邊和母親寒暄邊說:“這娃娃攢勁,,你可沒白下苦,。”我不好意思地笑,環(huán)視著這個“神秘”,、文脈深遠的小院,。它在師專正對面,和教學樓相隔不到三百米,,只隔著一條馬路,。院里干干凈凈,幾盆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擺放得整整齊齊,;晾衣繩上掛著幾件黑藍色衣服,,幾乎一模一樣;一個兔籠立在墻角,,兩只雪白的兔子,,正瞪大紅眼睛瞅著陌生人。她們很快就進了廚房,生火做飯,。大姨語速極快,嘴勤腳勤,,做得一手好飯菜,,操著很多人的心。雖是組合家庭,,但家庭關系極好,,受姨夫影響,對家族下一輩的教育抓得非常緊,,把幾個半大娃娃接進小院監(jiān)督學習,,諄諄教誨,又一個個推進各個院校,,推上工作崗位,。濤哥、勇哥,、峰哥……都是從這個小院走出去的,。
門開了,一個瘦削黝黑的人弓著身子慢騰騰走了進來,,將一把青草放在窗臺上,,眼神明亮地看著我:“這是誰家的小兔子啊,跑到我家找草吃,?”大姨出來介紹,,他笑著說:“看起來像個中學生,咋沒長大,?”大家都笑,,我羞澀地低下頭。他說在外面拔草,,還得去一趟,,我跟著來到墻根下。秋陽高照,,天氣很熱,,他不停地薅草,一把一把,,接著就說起無錫的美食,,家里的洋樓,復旦讀書時的同窗情誼,,理想信念,;又說西海固鄉(xiāng)下的酸菜饃饃,小學校里的土爐子,;說在凍土里刨洋芋的情景,,還說凍洋芋燒熟后的香甜,。他很幽默,時而自嘲,,時而疏導:“只有讀書才是最貴氣的,。貴氣這個東西在骨子里,和貧富關系不大,。”
吃飯了,,他吃了一點青菜豆腐喝幾口湯就到書房里去了。我跟進去,,到處是書,,大本的小本的,摞著的堆著的,。他拿起一本,,對我說:“這個得好好學。”我見是厚厚的《古文觀止》,,趕緊點點頭,。他提起筆來一筆一劃,認認真真地寫字,。我看著眼前這個人,,小個子大眼睛,劍眉隆鼻,,輪廓堅硬,,粗厚的白發(fā)梳得整整齊齊。從江南水鄉(xiāng)的無錫梅園到朔風剛勁的西海固,,從龐大的榮氏家族一員到背井離鄉(xiāng)妻逝子幼的結(jié)局,,幾十年的光陰就這么溜走了,他有沒有遺憾,,有沒有抱怨,?滾滾洪流,一個偶然因素就會影響到個人生命的軌跡,,又是怎么煎熬過來的,?我眼里的他,有獨特的處事方式和聰慧睿智,,有歷經(jīng)風霜依然豁達的精神,,也有淡泊人生后的大徹大悟。
過一個階段,,他來上課,,講的是唐代文學。平常也就是念念背背,到白居易《長恨歌》時,,一首敘事詩整整學了一周,。講到“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時,,忽然推開凳子站起來,粉筆幾繞,,剛勁有力的大字就畫滿了黑板,。他昂頭吟誦著,滿頭白發(fā)和白色大字相映照,,激動地用粉筆使勁敲打著黑板,,幾根指頭跟著顫巍巍。所有同學端坐著聽講,,連最愛睡覺的人都挺直了腰桿,。“講得太好了,今兒可是聽美了,。”同桌偷偷搗搗我,,我趕緊點點頭。
冬天的一個傍晚,,我和同學又去小院,,好像是邀請他參加新年活動吧。此時,,讀了一些書,,明白了一些真相,也知曉了一些故事,,思想也發(fā)生了變化,。他在書房接待了我們,依舊低調(diào)謙遜,、幽默隨意,,還笑自己是拿著書本就上課、回到家里就看書的“老頭子”,。借了書說了話,,大姨笑瞇瞇地留飯,他也說吃了再走,,可是還有演出,,我們便匆匆告辭。
暮色四合,晚風乍起,,眼前的小院雖小,,卻少了一份蕭瑟,添了一份溫暖,。這個不斷迎來送往接納包容的家園,,因主人的魅力而使人留戀。流年易逝,,歲月如歌,,和那個時代許多孤獨的知識分子相似,他也年輕氣盛過意氣風發(fā)過,,但時代的浮沉,,現(xiàn)實的變遷,遭際的無奈,,使得他和他們,,對生活有了另外的理解。當被時代的風云忽略,,唯有知識才華和精神力量才支撐著走了下去,。當榮耀身份成為前進的障礙,當哀傷悲憤都隨風而去,,小院卻以溫存包容的方式接納了他,。他和他們那一代人,是自己的主人,,又不是自己的主人,。錯過的,太多了,。
回想求學時光,,我時常會想起那個小院,那個閉門則無事,、滿院生春草的小院,,因為在這片大地上,還有無數(shù)個這樣的地方,,守在生活最低處,,歷經(jīng)磨難而不改其志,靜默內(nèi)斂,,含笑生活的人們,。
二
“用幾十年時間寫出來,放在出版社五六年了,,現(xiàn)在好不容易出版,,沒想到只給了一些書,,還說讓我自己吆喝賣。讀書人不易,,寫書人更不易啊,。我想這樣的書除了你們,也沒人看……”他站在講臺上,,邊拱手作揖邊指著講桌上的兩摞書,,淚花微閃。我們坐在下面,,無比心酸,。不知誰帶頭鼓起掌來,響聲震天,,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謝謝同學們,謝謝,!”
下課了,書很快就被同學領完,。班長把錢交給他,,他不好意思地夾在書層里,像個羞怯的中學生,。翻著沉甸甸的《實用漢語音韻學》和《固原縣方言志》,,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楊子儀老師,,湖南懷化人,,矮矮胖胖,走路慢騰騰,、說話慢悠悠,,一點也不像傳說中的名牌大學高才生,倒像個拖配廠的工人,。他是音韻學專家,,上的自然是《古代漢語》。大二時每周周二,,都會慢慢爬上二樓,,從教室走進來,放下講義和水杯,。水杯和他一樣圓乎乎,,是個老式蘋果罐頭瓶,廣口紅蓋,,用彩色塑料繩編的杯套牢牢套在底部,。他坐下來,,端起水杯喝一口,說:“今天咱們學習音韻學,。音韻學呢,,就是用來‘明通假,正音讀’的,,因為比較難懂,,被稱為‘絕學’。”他在上面一絲不茍地講,,大家在底下愁眉苦臉地聽“天書”,。其時,正值西方思潮流行,、否定傳統(tǒng)文化階段,,我們這些“二愣子”誰愿意坐下來學古人發(fā)音、古字音標呢,?沒興趣,,也聽不懂,加上屁股大小都點著火呢,,所以在他課堂上空座位最多,,睡覺的也多。
講了很久,,發(fā)現(xiàn)沒人聽,,他不好意思地站起來,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雙聲”“旁紐雙聲”“準雙聲”“疊韻”“對轉(zhuǎn)疊韻”“旁對轉(zhuǎn)疊韻”,,又坐下來講,。同桌偷偷說:“楊老師好像給空氣講,也不知道難過不難過,?”我往后一看,,吐吐舌頭說:“咱倆裝樣子吧。”我們就睜大眼睛盯著黑板,,老師明顯受到了鼓舞,,以后上課就專盯我倆,想睡個覺都不好意思,。
多年以后,,因喜歡古詩詞,偶爾也想對個聯(lián)寫幾句打油詩,,可不懂音韻,,啥也做不好。這時,,我就想起楊老師,,想起他認認真真對著空氣講“吳音”“變音”時的樣子,,心里滿是悔恨……他的那兩本書,至今還在我書柜的最上層,,像兩塊石碑,,沉甸甸地躺在那里。
三
高明泉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也是大家最親近,、最投緣的老師,大眼睛大個子,、說話高聲,、情感外露、率性而為,、爽快大方,,典型的性情中人,說話做事似有魏晉之韻,。比如說話,,說著說著就手舞之足蹈之。日常生活中,,愛喝酒,,每每被師娘嘮叨也不思悔改。
他上課從不馬虎,,算得上嚴格了,。整個大學階段,,天天被他叫起來背課文,,大家愁得很,也沒辦法,。他講宋詞,,只要發(fā)現(xiàn)某人神游天外,就用特有的聲調(diào)拉長了喊:“XXX,,請你起來背一個《摸——魚——兒》,。”被叫人倏然一驚,或滔滔不絕或囁喏悄語,,他都瞪大眼睛緊盯著,。一般來說,后者居多,。背不下來時,,只能和中學課堂一樣,一面偷偷掃射書一面口中喃喃,。
他在我們心里,,上課是老師下了課就是大哥,,有事可以問詢,沒事可以吃喝玩樂,,做學問時是老師,,不做學問時就是朋友。老師愛教書更愛學生,,是把教書當作事業(yè)去做的人,。偶爾讓眾弟子圍坐左右,如侍坐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環(huán)視周圍,,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得意。
退休后,,他含飴弄孫,,樂在其中,但依然筆耕不輟,,寫寫詩詞,,說說文章。偶然相見,,人雖瘦了些,,還是那么精神矍鑠,我們打心眼里高興,。
四
“口語表達非常重要,。不信,我給大家講個故事,。話說咱固原人在西安火車站被搶了包,,不會喊‘有人搶劫啦’,只是嚷‘你站下你站下’,,別人以為他們認識就不去攔擋,,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人跑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學好這門課,,至少出門會說話,,說好話。”第一節(jié)課,,用這樣的開場白,,我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
國玉經(jīng)老師教我們普通話課,,叫《口語訓練》,。每天早上,,都會早早到教室,讓每人先說一段,,以便糾正大家的醋溜普通話,、方言普通話、獨創(chuàng)普通話,。還要求日常生活中也不要怕丟臉,、怕人議論,用普通話交流,。我們宿舍表現(xiàn)得最積極,,相約誰說方言就懲罰,互相監(jiān)督語音語調(diào),。一段時間后,,大家的普通話水平明顯提高,老師很高興,,更認真了,。晚上也守在教室,見誰過來就抓住說一段,。黑城七營人,,常常不會發(fā)“二”這個音,前后鼻音也是個大問題,,老師就單獨一遍遍糾正,,一遍遍示范,直到學會為止,。如今,,每當有人夸我普通話標準時,都會想起老師,,想起他張大嘴讓我們看舌形發(fā)音時的情景,。“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這樣的老師才稱得上孜孜不倦吧。
畢業(yè)那幾天,,班里一片混亂,,大家都去國老師家吃飯。年輕漂亮的師母煮了一大鍋醪糟,,里面還有大大的湯圓,,我們搶著吃,老師笑瞇瞇地看著,,像是看著自家兒女,。幾年前校慶,,當他和幾位老教師被攙扶著走進大廳時,所有人都走上前熱烈鼓掌,,夾道歡迎,。他依舊偏著頭,一遍遍點頭示意,,激動得渾身顫抖,。學生們眼含熱淚過去問候,他居然還能認出來叫得上名字,。這樣看來,,他還不老,還會繼續(xù)頤養(yǎng)天年,。
五
要去實習了,,其他同學看了派遣單,都高高興興做準備了,,我卻愁眉苦臉,。我家在酒廠,離四中最近,,可按戶口上的老地址被分到頭營,。雖然離城不太遠,但畢竟離了一步,,來來往往都不方便,。
那個下午,我坐在教室里,,望著墻面上的樹影一寸寸往下挪,,非常惆悵。個頭不高,、年輕白皙的李龍錦老師在門口探頭問:“你們班其他人呢,?”我說不知道。他轉(zhuǎn)身就走,,又自言自語:“今天就確定實習日期,,實習單咋還沒送上來?”我繼續(xù)搖了搖頭,。他停下來看著我問:“你在哪兒實習,?”我正惆悵呢,就鼓足勇氣說,,“老師,,我家在四中附近,現(xiàn)在分到頭營,太遠了,。”“哦,,我不知道這個情況,你咋不早說,?”說著走進教室,,拿起桌上表格,掏出鋼筆,,在我名字那一欄劃掉了頭營寫下四中兩個字,。我沒想到他負責這個,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結(jié)果,,高興極了,,“老師老師,謝謝您啊,。”他擺擺手說:“沒什么,,改一下就是。”然后匆匆走遠了,。過了兩天結(jié)果下來,,我果然分在四中了,既離家近還能照顧弟弟妹妹,。我的這份感激,,一直存在心底。
幾十年后同學聚會,,他也來了,,變化不大,還是很年輕,。大家一起回憶往事,,我說起這事,老師說他早忘了,,又說舉手之勞不值一提,。直到去年我才知道他和我是老鄉(xiāng),祖籍都在山西運城,,而且相距不遠,。豪爽仗義,睿智靈活的老師在我心里,,是個值得銘記的人,。
六
一進校,,就聽前輩介紹,,中文系幾十門課程里,最枯燥無味,、最抽象難懂,、最不容易考過的就是《形式邏輯》,,而且還是必修課。幾番渲染之后,,帶著恐懼和期待,,終于迎來了第一節(jié)課。
門開了,,進來了一個中等個子的中年人,,細瞇的眼睛,挺直的鼻子,,不多的頭發(fā)向后梳得光滑無比,,雪花呢大衣一塵不染。一句介紹的話也沒說,,他抬手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大字:形式邏輯,,然后翻開書就開講。從起源到過程,,從理論到實例,,林林總總娓娓道來,一堂緒論什么都沒聽下,,只記住了他的要求:筆記占40%,,考試成績占60%。
聶堆倉,,筆名聶焱,,固原土生土長的邏輯學教授。不茍言笑,、不怒而威,、不可親近,是他給所有人留下的印象,。他講課時臉上沒任何表情,,一板一眼,條理清晰,,有條不紊,;不厭其煩的板書,不厭其煩的舉例,,邏輯本來就難,,越講我們越覺得云里霧里,只好似懂非懂地聽著:如果A,,那么B,;如果P,那么Q……
第一次考試班里多一半同學不及格,大家一籌莫展,,開始想辦法,。其他老師倒簡單,派幾個能說會道的軟磨硬泡,,一般就會解決,,但在他那里不是行不通而是根本行不通。于是幾個男生自告奮勇,,在老師家里喝了茶吃了飯還借了書,,但還是被義正詞嚴地拒絕了。于是,,他課上很少有人逃課,,筆記也做得最整齊。
一次考試我58分同桌57分,,我倆拿著卷子看來看去,,發(fā)現(xiàn)一道2分題老師忘加了,遂決定“淘分”,。到老師家說明了原因,,他帶我們?nèi)浚业郊t藍鉛筆細細審查了一番,,才把我的58改為60,,把同桌的57改為59,還主動借給我們一本《趣味邏輯》,。出門后,,同桌氣得不說話,我就逗她:“你說聶老師切菜時是不是也要拿個尺子量,?”她噗嗤一聲笑了:“一分,,就一分啊,都舍不得給及格,。”
現(xiàn)在的他,,已離職多年,又背著相機到處跑,,拍出來的照片都能上雜志封面,。干一行愛一行,干啥啥都成,,是老師一貫的風格,。每天看見他微信圈里的那些照片,非常佩服,,也非常欣慰,。
時間永遠向前,,沒有盡頭,只有路口,。從一條路上到另一條路上,,從一個路口再到另一個路口,,每條路上每個路口,,都有一些人擎起明燈,照亮我們腳下的土地,,引領我們繼續(xù)向前,。當年中文系人才濟濟,學生受益匪淺,。許多年過去了,,還能記起一個個老師的特點來:慕岳老師的神采飛揚,米振中老師的睿智風趣,,南矩榮老師的博學多才,,張光全老師的儒雅博學,王毓紅老師的知性美麗,,王剛老師的年輕沉穩(wěn),,鐘正平老師的瀟灑倜儻,康占平老師的神采奕奕,,還有楊滿忠老師的癡書迷書,,以及許多未曾具名、或不知名的老師,,均如一塊塊寶石,,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成為我們永遠的回憶,。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沉。那些不諳世事的學生如今都步入了中年,,在各個領域里成了骨干和頂梁柱,。拿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來說,我們1988級可謂是一簇艷麗的花團,。無論是遠在外地,,還是守在本土;無論是在政界還是教育行業(yè),,還是管理者或是普通職員,,都恪守自己的職責,熱愛平凡的崗位,,樂觀明朗,,努力向前,,團結(jié)一心,不忘同窗之誼,,這是最值得欣慰的,。那些許的成績微薄的貢獻,追根溯源,,都來自于固原師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校訓,來自于“敬業(yè)愛生,、博學力行”的教風,,來自于“勤學善思、知行合一”的學風,。
光陰易逝,,豈容我待,固原師專后來改名為寧夏師范學院,,現(xiàn)在又改名為寧夏師范大學,,薪火傳承,開枝散葉,,每次看見基本功扎實,、青春逼人的實習生進校,聽見別人夸師弟師妹們勤奮不輟和傲人成績,,從心底感到自豪驕傲,。
母校情結(jié)永遠植根在我們心中。
我的這些品德高尚,、學養(yǎng)深厚,、平凡普通、貢獻卓著的老師,,除了傳授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立于世間的格局和境界。他們有的已告別人世,,有的到了耄耋之年,,有的進入了夕陽紅隊伍,有的亦落葉歸根,,完完全全成為西海固的一分子,。“嘔心瀝血誨人不倦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揮灑汗水殫盡竭力老有所為碧水寫春秋”,,這副長聯(lián),,恰如其分地總結(jié)了他們的一生,。無論怎樣,青春都沒有虛度,,生命都沒有耗費,,回眸來路,他們一定會為此感慨,,為此自豪,,更會毫無愧色:因為堅守的師道尊嚴,恪守的當仁不讓,,固守的道德品質(zhì),,以及用良知捍衛(wèi)的傳統(tǒng)根脈,,都如泰山北斗,,熠熠生輝。
沒有了歷史,,就沒有了思考,;沒有了文化脈搏的跳動,也就沒有了一代代的傳承,。在師德師品,、師道師行要靠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的今天,,記下他們,,是一種追憶,,一種珍念,,一種警醒,。我希冀自己在未來的路上,,積淀著,,反思著,,感恩著,;我也希冀我的后人,,和我一起在路上,信仰著,,追隨著……(作者:高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