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繡出美好生活
?“穿針引線繪心聲,,錦繡河山似調羹。虛利浮名何必問,,寸方天地有崢嶸,。”刺繡技藝在我國傳承悠久,至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古老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歷史長河中流轉,,一路發(fā)展,呈現出的美學意象,,以錦繡之態(tài)點綴著人們的生活,。
近日,在自治區(qū)級傳統(tǒng)技藝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施滿義和她開辦的西吉縣職業(yè)技能培訓學校,,感受到了刺繡煥發(fā)出的新活力,。
辛勤耕耘 打開銷售門路
57歲的施滿義是西吉縣吉強鎮(zhèn)大灘村人。“小時候是祖母帶大的,,她的繡功很厲害,,經常繡一些鞋墊、枕頭和小孩子的肚兜,。”施滿義說,,在懵懂的年紀她便耳濡目染,經??醋婺革w針走線,。13歲那年,祖母看她是真的喜歡刺繡,,才開始教她針法,。一塊布,幾根線,,填滿了她全部的童年回憶,。“我的第一件作品是一雙繡著‘鴛鴦戲水’的鞋墊,祖母當時很滿意,,還打趣說,,以后等我嫁人,就把那雙鞋墊帶上。”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刺繡成了施滿義難以割舍的情結,只要有條件,,她就主動去學習各種針法,,尤其是接觸了蘇繡后,一下子為她開啟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大門,。“以前我只會繡一些傳統(tǒng)繡品,,比如鞋墊、門簾,、枕套等,。2011年,我見到了蘇繡,,真的是大開眼界,,后來自己的繡品類型也豐富起來了。”施滿義說,。
2011年下半年,,見識過南方的刺繡市場后,施滿義有了向外銷售刺繡產品的想法,。剛開始她一個人做,,后來周圍鄰居跟她一起學著做。就這樣,,她一邊幫丈夫做農活,,一邊利用閑暇時間組織婦女們做女紅,并開始找尋市場,。起初,,產品單一、數量有限,,堅持下去,逐漸發(fā)現了商機,。
2012年,,施滿義成立了西吉縣吉強鎮(zhèn)大灘村婦女促進會,專門組織姐妹們做一些簡單的手工制品,。“婦女促進會的工作得到了西吉縣婦聯,、殘聯、扶貧辦等單位部門的關注,,把各類婦女培訓班都放在促進會,,請專業(yè)老師針對不同項目開展培訓,并把她們的作品推薦到各類展銷會上,有組織地外銷,。”她說,,尤其是在福建省莆田市舉辦的展銷會上,婦女促進會帶去的梅,、蘭,、竹、菊等刺繡制品深受福建客人喜歡,,自此,,她們的手工制品打開了福建市場。2013年,,有了微信朋友圈的推廣,,她們制作的拖鞋、鞋墊等產品銷量猛增,。
隨著接觸到的刺繡市場越來越廣,,施滿義逐漸掌握了市場動態(tài),她總能根據市場需要制作出優(yōu)秀作品,。按說,,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是江南繡品的特色,尤其是蘇繡多以這些題材為主,,北方人生活中少有這樣的實物,,繡出來的不一定精美。但恰恰相反,,施滿義和姐妹們繡出的“花中四君子”,,既有江南的柔美,又有北方的冷峻和傲骨,,反而更受客戶的喜愛,。“在我的所有繡品中,‘花中四君子’銷量一直穩(wěn)居前列,,這可能與我把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融入其中有關吧,。”施滿義笑言。2022年,,西吉縣吉強鎮(zhèn)大灘村婦女促進會累計培訓刺繡,、手工編織等6400人,從事刺繡行業(yè)的人員有2000余人,,當年銷售收入達到200萬元,。
創(chuàng)新發(fā)展 為西吉繡女闖出一片天
當刺繡制品銷路打開后,大規(guī)模培訓讓施滿義有點吃不消,她不識字,,會繡但不會講,。施滿義開始琢磨如何帶領婦女促進會的婦女們大展身手?
“剛好我的小女兒畢業(yè)了,,我請她留下來幫助我搞培訓,。”施滿義介紹,2013年,,她成立了西吉縣職業(yè)技能培訓學校,,小女兒擔任校長,以促進會為主體,,組織有意向,、有興趣的姐妹們專門從事刺繡、編織等科目,。小女兒從甘肅省慶陽市請來專業(yè)老師,,培訓18歲至55歲婦女,每期一個月,,培訓結束后頒發(fā)證書,。
施滿義把原材料發(fā)放給經過培訓的姐妹,讓她們把產品做出來,,學校統(tǒng)一收購,、銷售。“這樣一來,,做活兒的人不愁銷路,,技術學校也可以批量銷售產品。”施滿義說,。2013年,,施滿義參加了黃河善谷博覽會,認識了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的有關人員,,從此,,她們的產品搭乘寧夏外銷快車,銷往阿拉伯國家,。來自西吉縣農村婦女的手工制品深受阿拉伯人的喜愛,,銷量一年比一年好。
2018年,,對于施滿義來說,,是充滿機遇的一年,。施滿義在西吉縣將臺堡鎮(zhèn)舉辦刺繡培訓班,,讓更多的婦女參加培訓。這種上門服務、做工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培訓,,讓很多婦女走進了教室,,成為職業(yè)技術學校的一員。為了提高繡品質量,、促進發(fā)展,,她們在將臺堡鎮(zhèn)舉辦了首屆巧手繡娘職業(yè)大賽。現在,,西吉縣職業(yè)技能培訓學校的學員遍布西吉縣各鄉(xiāng)鎮(zhèn),。
讓更多人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說起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要數《中國馬鈴薯之鄉(xiāng)——西吉縣馬鈴薯種薯基地》,,施滿義介紹,,這幅2米見方的作品繡了8個多月,其中用到了滾針,、平針,、套針、亂針,、交叉針,、三角針等多種針法。真絲繡布,,蠶絲線繡制,,遠遠看去,十分精美,。這幅作品在2015年寧夏舉辦的首屆休閑農業(yè)創(chuàng)意精品大賽中奪得了金獎,。
“這種清新的畫風和大氣的構圖,一經投放市場,,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連續(xù)兩年獲得寧夏休閑農業(yè)創(chuàng)意精品大賽文化創(chuàng)意金獎。”施滿義說,,當年,,她就被列入自治區(qū)級刺繡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傳承傳統(tǒng)技藝的積極性更高了,。
走進西吉縣職業(yè)技能培訓學校,,260平方米的展廳內陳列著令人目不暇接的精美刺繡制品,其中,,既有《火石寨》《西吉夜景》《西吉新面貌》等展示家鄉(xiāng)風土人情的,,也有繡著“花開富貴”“吉祥如意”等文字的絲綢錦絹。
施滿義坦言,,繡品凝聚著她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從人物,、花鳥到山水,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山川河流,、花鳥魚蟲等圖案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西吉縣目前共有8大類60多種織品,、繡品,,刺繡作品涵蓋絲巾、枕巾,、枕套,、團扇、香囊,、衣帽,、鞋墊等,我想通過紀實的手法,,將西吉的變遷展現給全國各地的朋友,,拓寬繡女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渠道。”施滿義說,。如今,,這些制品都被展示在西吉縣職業(yè)技能培訓學校的展廳里,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對刺繡感興趣的女性學習刺繡手藝,,這是讓施滿義最高興的事,。
“刺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被傳承,,希望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普及,,喚起人們對精美刺繡的更多追憶,重溫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施滿義說,。(通訊員:馬 軍)
相關新聞
-
市政協(xié)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2025-04-27] -
為咱老百姓點個贊丨“做不了紅花,,我可以繼續(xù)當綠葉”
[2025-04-25] -
兩級法院聯合市工商聯開展“法企共建”活動
[2025-04-23] -
小小紙條大大的愛
[2025-04-19] -
百貨陷身 “火?!保」淘话霋燔嚫咚倨鸹?,消防員奮戰(zhàn)5小時撲滅
[2025-04-19] -
少年馬鑫:聽障不是障礙,,是特別的成長方式
[2025-04-18] -
山東七旬老人跨越千里捐資萬元助力固原紅色教育
[2025-04-17] -
雙泉村小學生的民航研學之旅
[2025-04-17] -
春光明媚處 健身正當時
[2025-04-16] -
2025年醫(yī)療保障基金監(jiān)管集中宣傳月活動啟動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