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我市中心血站和愛心獻血屋,,了解到無償獻血背后許多不熟知的故事,一袋血液要“過關斬將”經歷層層考驗,,才能成為合格的“救命血”,。
獻血前,,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要對獻血者進行體檢和血液初篩檢測,檢測血壓,、脈搏,、體溫等指標,采集少量指尖血,,檢驗后獲取血型,、血紅蛋白、轉氨酶等信息,。檢測合格后,,才能進入采血環(huán)節(jié)。
據(jù)了解,,人體血液新陳代謝十分活躍,,每天有部分血細胞衰老死亡,當人體血液循環(huán)需要補充血液時,,肝脾等器官便會自動釋放血液參與血液循環(huán),,一次獻血300毫升至400毫升,通過自身生理調節(jié)馬上獲得代償,,不會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對正常人來說,適量獻血不會危害健康,,獻血者可以自主選擇200毫升,、300毫升、400毫升的獻血量,。從獻血者身上采集到采血袋還未“加工”的血液,,醫(yī)學上稱為全血。
全血經過冷鏈運輸?shù)窖?,開始“變裝”,,即制備環(huán)節(jié),。“變裝”前還有一道重要工序,“全血要經過白細胞濾器進行白細胞濾除,,白細胞主要會引起過敏和發(fā)熱反應,,濾除后可以減少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市中心血站成分制備科主任雷貫軍說,。由于需要輸血治療的病人往往缺乏的只是血液中的特定成分,,腫瘤患者化療后需要輸注血小板、貧血病人則需要紅細胞等,。全血要通過分離加工制成紅細胞,、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制品,,以供不同臨床需要的患者,,成分輸血可以有效減少輸血反應,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人們認知中的紅色的血液樣貌不同,,部分血液制品與最初的全血相比,外觀顏色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如淡黃色的血小板制品和血漿制品,。
工作人員要將采集到的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HIV等傳染疾病的風險排查,確保血液的質量安全,。檢測合格后,,工作人員給每袋合格的血液制品貼上血型、采血日期,、失效日期等內容,,分類儲存在不同冷鏈條件下,保證血液制品質量,。
從血液采集,、成分制備到運輸發(fā)放,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架構起不同血管間生命線的重要橋梁,,工作人員嚴把無償獻血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對生命的重視。
去年,,市中心血站通過深入大型企業(yè),、高等院校、機關單位,、自主招募等方式,,號召社會各界助力獻血,共采集到6848人次近3噸血液,,同比上升8%,,供全市及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寧南醫(yī)院)共16家臨床用血機構使用,,進一步加固了用血保障的生命線。(記者 蘭婷婷 記者 蘆淑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