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的周六下午,,夕陽穿透臥室,映在窗戶上,,將一幅祥龍圖案剪紙照得熠熠生輝,。記者思緒不禁想到過年采訪期間遇到的一位老人、窗花剪紙的作者——李月琴,。
2024年新年將至,,涇源縣六盤山鎮(zhèn)什字村“村晚”現(xiàn)場,,演員們忙著排練節(jié)目,;書法家揮毫寫春聯(lián);小孩們在雪地撒歡……歡聲笑語熱鬧非凡,。拐角處的一張長桌邊,,圍滿了村民,走近發(fā)現(xiàn),,是李月琴在“曬”剪紙:三娘教子,、魚躍龍門、雙龍戲珠……人物,、動物,、文字等圖案的剪紙擺滿長桌,形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大一些、造型獨特的是一兩周前就開始剪的,,打算送給村委會,,小圖案是前兩天才剪的,,村晚結(jié)束送給村民,給大家伙添添喜氣,。”李月琴指著剪紙說,。
71歲的李月琴,笑容慈祥,、身板硬朗,。記者和她聊起了與剪紙的緣分,李月琴回憶道:“對于剪紙的熱愛,,從少年時期便根植在心里,。”
當時,15歲的李月琴常在姥姥家玩,,每次姥姥剪紙時,,她就充滿好奇地盤腿坐在旁邊,看著姥姥將一方完整薄紙在剪刀翻飛之下,,變成貓,、變成蝴蝶、變成孫悟空,??春⒆佑信d趣,姥姥便開始教:“先想想自己要剪的東西大概的輪廓,、體型和動作是什么樣的,,在紙上畫出來,再緊貼著邊沿剪,。全程眼睛要瞅準,、盯牢。”姥姥一手包裹著她的小手,,一手捏緊剪刀,,在她耳邊念叨。剛開始鋒利的刀刃總會把紙剜爛,,但李月琴沒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而是不斷琢磨,學(xué)習控制手的力度和剪刀角度,。慢慢地,,她開始剪得有模有樣,時間一長,,便可以直接照著畫冊剪,,巧手傳遍四里八鄉(xiāng)。“每到過節(jié),或者遇到結(jié)婚,、喬遷等喜事,,鄉(xiāng)親們都會讓我剪一些喜慶的圖案。”李月琴說,。
“我家有六口人,,日子過得苦,沒法繼續(xù)念書的時候,,剪紙就是我最大的樂趣,。不管干完農(nóng)活多累,回家后我都會剪上好一會兒,。”回憶剪紙的往事,,李月琴臉上滿是笑容。在外打工的舅舅看到她真心喜歡剪紙,,便從北京買了一把更稱手的剪刀給她,。就是這把剪刀陪伴她至今,50多年的時光,,見證了她對剪紙與日俱增的熱愛,。
1973年,李月琴嫁到了什字村,,為了裝扮新家,,她給窗戶、門框上貼了許多剪紙,,路過的村民交口稱贊,。新鄰居的肯定讓她越發(fā)喜愛剪紙,每次去集市擺攤等生意的空檔,,李月琴都會拿出紙張,、剪刀剪起來,出乎意料的是,,有人主動詢問購買剪紙,。她興致滿滿,,設(shè)計更加精致的剪紙圖案在集市賣,,把錢一點點攢起來,給婆婆買藥,、扯花布給孩子做新衣裳,。從那時開始,李月琴的熱愛成為了補貼家用的手藝,。
2022年,,李月琴老伴患了眼疾,視力每況愈下,村委會得知情況后,,申請了殘疾人政策補助,,為她老伴做了手術(shù),每個月還補貼些生活補助,。“我心里非常感激,,就想著能不能用自己擅長的剪紙手藝,盡咱們老百姓一點綿薄之力,,為社會做些事情,。”李月琴說。雖識字少,,但她依舊像當初學(xué)剪紙般好學(xué),、熱情,“尊老愛幼,、團結(jié)鄰里,、建設(shè)家鄉(xiāng)這些正能量標語,別人給我寫出來,,我就照著剪,,再貼到布告欄大家一起學(xué)。年底了,,村委會大院的窗花我也剪,,再到正月十五耍社火用的花傘、扇子,,我也會剪圖案,,增加道具花樣。”古稀之年的李月琴,,將傳統(tǒng)藝術(shù)和現(xiàn)實生活相結(jié)合,,賦予了剪紙生命力。
光陰如流水,,李月琴對剪紙的熱愛卻幾十年如一日,。刀刃老了,她重新打磨,;紙用完了,,她一買就是一厚沓。“剪紙手藝我舍不得丟,,現(xiàn)在也有賣的塑料剪紙,,但是拿在手里沒有質(zhì)感。村民還是喜歡我剪的,,誰家需要了就喊一聲‘老李給咱們剪個啥’,,我都非常樂意。”李月琴樂呵呵地說,現(xiàn)在她的眼睛沒有以前明亮,,手也會發(fā)抖,,但只要能動彈,她就會一直剪,,多彩的剪紙,,貼起來喜慶、吉祥,,看著心里美,。
“現(xiàn)在提倡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剪紙讓我快樂,,我就會一直剪下去,剪出跟上時代潮流,、符合大眾審美的剪紙,,為大家的生活添彩。”李月琴說,。(見習記者 王文萊 記者 閆 蓓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