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國與新加坡政府合作共建的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是我國飛地經濟的最早實踐地。如今在西吉縣王民鄉(xiāng)二口村,,飛地經濟也付諸了實踐,。
11月1日,王民鄉(xiāng)二口村的山梁上,,成片的高標準溫室大棚在太陽的照射下泛著金光,。旁邊的項目簡介顯示,這處今年3月開工,、占地213畝,、日光拱棚118棟的項目,是王民鄉(xiāng)飛地經濟園,。
看著園區(qū)一天一個樣,,王民鄉(xiāng)黨委副書記黎軍滿懷憧憬:“今年7月才建成的園區(qū),一個大棚一茬收益就凈賺8000元,,明年一個大棚按3茬來算,,收入是很可觀的”。
據(jù)黎軍介紹,,二口村水資源豐富,,村里有超過70%的平整川地,而王民,、周康、二馬,、下趙,、楊灣等5個移民村有移民項目和資金,卻沒有大面積就可利用的土地,。“飛地”即打破村界地坎,,將移民村項目資金與二口村的土地資源整合發(fā)展,聚力發(fā)展適宜本土的特色蔬菜產業(yè),,將獲利按照投入合理分配給各個村集體經濟,,大棚建成后統(tǒng)一維護,村民既可以“反租倒包”獲得收益,,也可以就近務工,,而村集體可以獲得股金分紅反哺村民,實現(xiàn)多方共贏,。
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在村民心中會有最清晰的呈現(xiàn),。對于二口村村民李文漢來說,建設飛地經濟園意味著世代耕種的土地要被整合,。
“我家的地頭不再是我家的,,推平之后,依靠租金又該如何生存,?”質疑的不僅有李文漢,。楊灣村村黨支部書記楊志義也心有疑慮,作為6個村中規(guī)模最小的村莊,,楊灣村常住村民只有22戶,,與其余幾個動輒百戶的村子相比,此次投資會不會在收益上吃虧,,他得替鄉(xiāng)親們考慮仔細,。
為了打消村民們的疑慮,平衡各村委之間的需求,,王民鄉(xiāng)牽頭,,6個村成立聯(lián)合黨支部,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資產評估,,入股合同經縣司法局修訂審核,,按照二口村占股50%,其余村各占10%進行利益分配,,園區(qū)每年的維護費用由二口村承擔,。
今年7月,日光拱棚正式建成,。李文漢與同村的3個村民一起承包了30棟日光拱棚種植菠菜,、包菜、甘藍等蔬菜,。盡管比同期的大田蔬菜晚種了一個月,,依靠溫濕度管控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僅一茬蔬菜的收益就超過往年露地蔬菜收益的一倍,。
棚內,,紅綠相間的彩椒散發(fā)著誘人的光澤。李文漢滿臉欣喜:“這種綠色無污染的蔬菜,,摘下來就可以生吃,。這批蔬菜已經被山東、福建等地客商預定,,只等上門取貨日期確定后就可以開始采摘,。在“訂單式”農業(yè)生產模式下,園區(qū)內的蔬菜不再懼怕市場行情遇冷時的滯銷,,依賴較大的溫差,、高海拔地區(qū)的充足光照等優(yōu)勢資源,,高品質的蔬菜將在在沃爾瑪、永輝等大型超市銷售,。
喜上眉梢的不僅僅是客商,,入股飛地經濟園的各個村集體今年也都有了不錯的收益。二口村黨支部書記趙學軍掐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大棚租金收益26萬元,,土地流轉費用14萬,加上二口村合作社的蔬菜銷售收益,,今年村集體經濟累計收益超過60萬元,。“今年年底,村里打算給全村的單老戶,、雙老戶等脫貧監(jiān)測戶分紅,,每戶能獲得2000元的紅包。”趙學軍興奮地說,。(記者:馬 靜 李飛龍 吳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