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中,,又一次閱讀了王樹增的名著《朝鮮戰(zhàn)爭》,,感到心潮澎湃,蕩氣回腸。
王樹增,,中國著名的軍旅作家,。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曾在武警部隊政治部創(chuàng)作室任職,。主要作品有長篇紀實文學《朝鮮戰(zhàn)爭》,、《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長篇歷史隨筆《1901年》等。作品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重要獎項,。
《朝鮮戰(zhàn)爭》56萬余字,,作者用4年時間寫成,原名《遠東,,朝鮮戰(zhàn)爭》,,修訂再版時更名《朝鮮戰(zhàn)爭》。作者在《后記》中說,,僅從寫作一部書的角度講,,《朝鮮戰(zhàn)爭》一年就可以寫成,因為可參考的資料十分豐富,,但在寫作中常常擱筆深思,,朝鮮戰(zhàn)爭的歷史,,是上百萬志愿軍官兵用生命寫就的,生動地記述一場戰(zhàn)爭的歷史很重要,,深刻地記述戰(zhàn)爭中一個民族的精神歷史更重要,。因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會在今天傳承,,并將影響到我們的明天,。因此,,在收集核對史料和采訪戰(zhàn)爭親歷者上的時間就超過了兩年,。力圖讓今天的讀者在《朝鮮戰(zhàn)爭》中因為祖國、民族,、理想,、精神、信念,、意志等等因素,,與他們的前輩相識相知,重溫一個人,、一支軍隊,、一個民族無論什么時候都需要的不屈的精神。
讓我們從這本書記載的松骨峰阻擊戰(zhàn)中感受這種精神,。
1950年11月25日黃昏,,中國人民志愿軍發(fā)起了第二次戰(zhàn)役。這次戰(zhàn)役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左翼是否能迅速突破和橫向穿插是否按時到位,。向左翼方向擔負進攻的起初是志愿軍第三十八軍、第四十二軍,,由志愿軍副司令員韓先楚統(tǒng)一指揮,。三十八軍軍長梁興初,是中央紅軍1935年10月在固原青石嘴戰(zhàn)斗中繳獲東北軍100多匹戰(zhàn)馬,,成立紅軍第一支騎兵偵察連的首任連長,。由于三十八軍第一次戰(zhàn)役中在熙川貽誤了戰(zhàn)機,梁興初挨了彭德懷司令員的訓斥,,心里憋著一股勁,,這位性格倔強的戰(zhàn)將一定要找機會打場翻身仗,主動請纓由三十八軍單獨打下德川,,然后迅速穿插到敵后,,斷敵后路。
得到志愿軍總部批準后,,梁興初立即組織了先遣隊,,由軍偵察科長張魁印和113師偵察科長周文禮率領,,秘密潛入德川南面的武陵里去炸橋。這次行動后來拍成了電影《奇襲》,。隨后112師,、113師分路穿插敵后,114師正面進攻,。
11月25日黃昏,,113師到達大同江邊,首先全部消滅了在江邊烤火的敵人,,然后急促過江,。師長江潮和政委于敬山把棉褲和鞋襪脫下來,最先走入江中,,于是士兵們都學著他們的樣子紛紛走人冰冷刺骨的江中,。涼透骨髓的江水使士兵們的呼吸困難起來。過江的隊伍中,,有一個叫郝淑芝的女戰(zhàn)士,,特別能吃苦,對傷員照顧得特別周到,,受到戰(zhàn)士們的愛戴,。她也把棉褲脫了,走在黑暗的江水中,,她的身上比其他戰(zhàn)士多背了一份干糧,,為的是關鍵時刻不讓負傷的戰(zhàn)士餓肚子。正過江時,,忽然發(fā)現(xiàn)南朝鮮士兵向渡口撲來,。志愿軍戰(zhàn)士沒有猶豫,立即向敵人沖上去,,連炊事班的也舉起菜刀和扁擔向敵人撲去,。等志愿軍沖到南朝鮮士兵跟前時,南朝鮮士兵看見了令他們膽戰(zhàn)心驚的情景:在這個寒冷的黑夜中,,向他們沖上來的是一群沒有穿褲子的中國士兵,,兩腿上都是冰!瞬間而來的巨大恐懼使穿著臃腫的南朝鮮士兵除了被打死的之外,,被活捉的就140多人,。
112師335團穿插到敵人后方,堅守松骨峰,。松骨峰,,朝鮮西部的一個小山頭,南逃美軍的必經之路。335團一營三連最早占領松骨峰,,還沒來得及修工事,,沿公路南撤的美軍第二師就蜂擁而至。三連首先開火,,把第一輛汽車打著了,,火箭筒射手向坦克射擊,也把一輛坦克打著了,。汽車和坦克堵塞了公路,,美軍隨即組織了攻擊。炮彈密集地炸響在志愿軍的陣地上,,飛機擦著志愿軍戰(zhàn)士的頭頂把炸彈和燃燒彈投下來,。陣地上彈片橫飛,大火熊熊,。三連在正面,,隨后趕上來的一連和二連在側面,。轟炸之后,,美軍成批向松骨峰攻擊,在陣地前沿,,志愿軍戰(zhàn)士用刺刀拼殺,。美軍攻擊的兵力不斷增加,一連和二連傷亡巨大,。美軍連續(xù)沖鋒了三次,。
美軍的第四次沖鋒是在陣地上的大火燒得最猛烈的時候開始的。機槍由于槍管燒彎已不能射擊了,,機槍手李玉民從戰(zhàn)士的尸體上拿起步槍向敵人沖擊,。他的大腿被子彈穿了個洞,他用一顆子彈塞進傷口止血,,然后與敵人拼刺刀,。另一個戰(zhàn)士沖過來,美國兵轉頭跑了,。
中午的時候,,堅守松骨峰的三連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連長戴如義和指導員楊少成燒毀了全部文件和自己的筆記本之后,,與還活著的士兵們一起回憶了這個連隊在征戰(zhàn)歷史上獲得的各種稱號:戰(zhàn)斗模范連,、三好連隊、搶渡長江英雄連……最后,,連長和指導員的決定是:哪里最危險,,我們就要出現(xiàn)在哪里。
南逃的美軍和北上增援的美軍始終在夾擊松骨峰陣地。直到最后,,在三連打到全連官兵所剩無幾,、彈藥幾乎用盡的情況下,南北兩邊的美軍始終沒能會合,。
下午十三時,,美軍開始了向松骨峰的第五次沖鋒。美軍知道自己的命運已經到了最后時刻,,出動了飛機,、坦克,動用了火炮,,對這個小山包進行了長達40分鐘猛烈轟炸,,攻擊的美軍上千人。三連的戰(zhàn)士們蹲在彈坑里,,然后突然沖出來向美軍射擊,。
排長犧牲了,班長主動代理,,班長犧牲了,,戰(zhàn)士主動接替。指導員楊少成的子彈打光了,,端著刺刀沖向敵人,,當數(shù)倍于他的美軍將他圍住的時候,他拉響了身上的最后一顆手榴彈,,喊了聲:“同志們,,堅決守住陣地!”手榴彈爆炸之際,,和敵人抱在一起,。
這是三連的最后時刻,也是那些目睹了松骨峰戰(zhàn)斗的美國士兵記憶深刻的時刻,。沒有子彈的中國士兵腰間插著手榴彈,,端著刺刀無所畏懼地迎面沖過來。刺刀折斷了,,他們抱住敵人摔打,,用拳頭、用牙齒,,直到拉響了腰間的手榴彈,。共產黨員張學榮是爬著向敵人戰(zhàn)斗的。他已經身負重傷,,沒有力氣端起刺刀,,于是爬到美軍中間拉響了在犧牲的戰(zhàn)友身上撿來的四顆手榴彈。一個叫邢玉堂的戰(zhàn)士,被美軍的凝固汽油彈擊中,,渾身燃起大火,,他帶著呼呼作響的火苗,端起刺刀,,撲向美軍,。美軍在一團大火中只看見那把尖頭帶血的刺刀。美軍在這個“火人”面前由于恐懼而渾身僵硬,,邢玉堂連續(xù)刺倒了幾個敵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緊緊抱住一個美國兵,,咬住敵人的耳朵,,兩條胳膊像鐵鉗一樣箍住敵人的身體,直到兩個人都倒下,。
美軍的第五次沖鋒又失敗了,。
松骨峰三連陣地上只剩下七個活著的志愿軍戰(zhàn)士。
這天黃昏,,三十八軍112師335團團長范天恩下令全團出擊,,反守為攻。同時,,在各個方面圍殲美軍的志愿軍部隊開始全面攻擊,。
松骨峰戰(zhàn)斗后,,一個叫魏巍的作家來到朝鮮,,和112師師長楊大易一起走上了三連的陣地。陣地上,,在幾百具美軍士兵的尸體和一片摔碎的槍支中間,,他們看見了犧牲的中國士兵仍然保持著死前戰(zhàn)斗的姿態(tài)。他們手中的手榴彈上沾著美國兵的腦漿,,嘴上叼著美國兵的半個耳朵,。邢玉堂的尸體還冒著余煙,他的手指已經插入他身下那個美國兵的皮肉中,。魏巍將發(fā)生在松骨峰上的戰(zhàn)斗寫成了一篇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
這天晚上,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親自起草了一份嘉獎電報,,在電報準備發(fā)出的時候,,他又要回來,在后面寫上了一句話:三十八軍萬歲,!
梁興初在前線接到彭德懷這份電報時,,流了淚。
值得一提的是,戰(zhàn)斗勝利后,,三十八軍的戰(zhàn)士在公路上清理繳獲的美軍物資,,副軍長江擁輝回憶,當時,,一名戰(zhàn)士在擺弄一臺美軍收音機時,,收音機突然發(fā)出了聲音,播音員說著中國話:“這里是中國人民廣播電臺,,現(xiàn)在播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臉上煙火斑駁,,身上衣衫襤褸的戰(zhàn)士們,,圍住這臺收音機站在硝煙繚繞的公路上一動不動。
這本書完成后,,王樹增說,,那些在極其艱苦的戰(zhàn)爭條件下進行了舉世無雙的英勇戰(zhàn)斗的志愿軍戰(zhàn)士,即使時光過去了半個世紀,,他們依然值得我為他們動人的生命故事而歌而泣,。他們曾穿著單衣埋伏在寒冷的蓋馬高原上,然后徒步追擊美軍的坦克,;他們曾一波倒下第二波跨過尸體繼續(xù)沖鋒,,哪怕戰(zhàn)斗到僅剩一人;他們曾在大冰河邊一個接一個用身體滾過雷區(qū),,為進攻的部隊開路……每一個都那么年輕,,卻犧牲得驚天動地,他們值得今天生活在和平與幸福中的所有中國人記?。河涀∥覀冞@個民族曾有過如此優(yōu)秀的兒女,,記住我們這支軍隊曾有過如此不屈的精神。我們必須記住,,因為他們與我們血脈相連,,他們與我們走在同一個民族的歷史里。(推薦人 古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