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博物館藏有多件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銅柄鐵劍,,其中最為精美完整的就屬這件,其刃部為鐵質,斷為三截,,刃前鋒殘缺一小段。銅質劍柄,,柄首呈蘑菇狀,,柄部稍細,上飾密集乳釘紋,,斷面呈橢圓形,。劍格中部前略呈舌狀,分四瓣裹鐵質劍身,,邊瓣卡于劍身雙刃,,中瓣上下固定劍身,,劍身中脊較明顯,為國家一級文物,。
銅柄鐵劍 •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長55厘米,,柄長11厘米,格寬6厘米 •1995年在原固原縣頭營鄉(xiāng)石羊村出土 (固原日報記者 高 磊 攝)
這件銅柄鐵劍是為銅,、鐵兩種不同金屬合范鑄造技術的典型代表,。鑄造這把銅柄鐵劍分四道程序完成。第一道程序是先制作鐵劍陶范和鐵劍兩面刃,。用陶泥制成大于鐵劍長度和寬度的陶范塊,,以劍刃為分型線,刻出劍身的厚度,,兩范平面做榫卯,,澆口留在上范部,然后進行烘干,,烘干后再合范澆鑄鐵溶液,。第二道程序是待鐵劍陶范完成后,再用同樣方法制作銅劍柄陶范,。制作銅劍柄范塊,,長度包括鐵劍身和銅劍柄,寬度為銅劍柄,,其長度和寬度都預留出榫卯位置,。上下范塊制成后,兩范平面一端剔刻出鐵劍凹槽,,仍以鐵劍刃為分型線,。另端剔刻銅劍柄形狀,凹下深度為銅劍柄三叉兩側分型線一半,。然后晾干,,放入爐內燒制。第三道程序是對于燒制完成的合范進行修整,,并把澆鑄好的鐵劍身放入范凹槽中,,靠近銅劍柄的一側,把鐵劍插進三叉空腔中,,固定好,,合范澆鑄銅劍柄,由于銅劍柄部形成空腔,,銅液注入就把插入空腔中的鐵劍緊緊包住,。第四道程序是等待澆鑄的泥質范冷卻后,揭去合范,,一把完整的銅柄鐵劍就這樣制作完成并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
銅柄鐵劍是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銅鐵合一的新型兵器,,是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的典型遺物。它最早出現(xiàn)在我國西北地區(qū),,主要分布于以隴山為中心的甘肅慶陽和寧夏固原。這個區(qū)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要生活著西戎民族部落中的烏氏戎和義渠戎,,是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地帶,。秦人在建立政權擴大地盤的進程中,和戎人發(fā)生了長期的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過程中,,秦人認識到了鐵器比青銅器更為堅硬,在戰(zhàn)爭的拼殺中,,具有不易變形的優(yōu)點,,于是迅速學會了冶鐵、鍛鐵的技術,,并運用于實戰(zhàn)中,。面對手執(zhí)青銅兵器的對手,他們幾乎所向披靡,。兩千多年前的銅柄鐵劍,,在當時絕對是最前沿的高科技,可謂開創(chuàng)了銅,、鐵合鑄技術的先河,,對我國乃至世界冶金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這件國家一級文物銅柄鐵劍能夠入藏固原博物館,,還留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如今在寧夏文物保護中心工作的馬建軍,,在1995年時,,曾是固原博物館保管部的一名工作人員。能夠收藏到有價值的文物,,對于文物工作者來講可遇不可求,,這件銅柄鐵劍就是馬建軍當時獲得的驚喜。有一天,,一位農民將自家地里被雨水沖刷出來的一批古物,,拿到固原博物館咨詢,經過詳細詢問和仔細鑒定,,馬建軍發(fā)現(xiàn)這是一批屬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器物,。特別是看到這件銅柄鐵劍時,更是令他眼前一亮,,喜不自禁,,當即自掏腰包500元,,墊資收集了這批近百件的珍貴文物。因此每每說起這把劍,,他依然會興致盎然地說:“這把銅柄鐵劍就是這批文物中的一件,,后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把劍的珍貴之處在于鑄鐵劍身沒有被腐蝕,,神奇般地保留至今,。”
選自《融匯中西的絲路遺風:寧夏固原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