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皮影戲。
隆德縣溫堡鄉(xiāng)楊坡村有個皮影戲團,,成員都是本地農(nóng)民,。在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耕作生活,他們各個身懷“絕技”,,吹拉彈唱樣樣在行,。進入臘月,幾乎每天都有演出,。唱了半輩子,,大家的心緒早已與一個個繽紛俏麗的皮影人融為一體,只要一操起家伙什兒,,渾身都是勁兒,,張口就是戲!
一
“大家都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啦,!”
“開始!”
應和聲還在小屋里回蕩,,七個人已經(jīng)動了起來,。一時間,鑼鼓聲,、梆子聲,、揚琴聲,、二胡聲、板胡聲,,聲聲入耳,。
楊長甲手執(zhí)板胡左右開弓,手指黝黑粗糙,,是常年田間勞作的痕跡,。此刻的他投入、忘情,、陶醉,,閉上眼睛,弓在弦上游離,,高亢熱烈如一股強勁的風吹向渝河水面,,泛起漣漪,頭頂升起一片艷陽天,。
只要握住皮影操縱桿,,張忠學的手指就變得異常靈活。
張忠學手執(zhí)皮影人,,邊舞邊唱,。影人靈動有趣,秦腔聲粗獷有力,,穿透窗欞,,穿過樹木山巒,直上冬日云霄,。鬢間白發(fā)隨著口腔張合一起一伏,,發(fā)根間滲出亮晶晶的汗珠,升騰著融融暖意,。
包括楊長甲,、張忠學在內(nèi),目前楊坡村皮影戲第三代傳承人共有7人,,其中楊長甲,、張喜軍夫婦被確定為縣級非遺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方寸皮影有乾坤,,在他們的心手相傳下,,楊坡村的皮影戲賡續(xù)傳承,活躍在各個節(jié)日中,。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人物剪影表演各類故事的民間戲劇。固原本地人物剪影多以牛皮制作,,也稱“牛皮燈影子”,。一臺皮影戲演奏人員只需7人至8人,其中操縱皮影的主演一人,,本地俗稱“挑線子的”,;舞臺只需一個小房子、兩張桌子,、一塊三尺見方的白幕布足矣,。
楊坡村的皮影戲始于民國年間,起初是邀請鄰近的皮影戲團為每年一屆的廟會演出,。漸漸地,,村民喜歡上這種演藝形式,他們拜師學習并自發(fā)組團演出,,至今村上還保留著過去演出使用過的一把三弦樂器,。這種鄉(xiāng)土氣息濃厚的演藝形式在楊坡村已經(jīng)相傳了好幾代人,。
楊坡村皮影的音樂唱腔與韻律風格都吸收了秦腔的精華,,演出曲目有《三滴血》、《火焰駒》,、《鍘美案》,、《周仁回府》、《花亭相會》等秦腔經(jīng)典曲目,。對于楊長甲和張忠學來說,,這些家喻戶曉的故事百唱不厭,張嘴就來,,人生滋味,、世間百態(tài)都在其中。
晶瑩剔透,、五彩繽紛的皮影人,,演繹人生百態(tài)、個中滋味,。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楊坡村的皮影戲團也一樣,全套皮影人物一個不少,、吹拉彈唱人才都有,,而且個個都是能手;皮影人物有100多個,、道具40多套,,能唱十多本戲。為了增強演出效果,團里還購買了一套音響設備,,只要有演出邀請,,他們就帶上所有設備,叫上班子成員,,全身心投入演出,。
除了楊長甲、張忠學兩個“生角”,,戲團里還有兩個當家“花旦”,。一個是張喜軍,她是楊長甲的妻子,,這個清秀樸實的農(nóng)村婦女,,雖然沒有上過學,卻天賦異稟,,學戲全靠聽,,多聽反復聽,再琢磨著唱,,唱得很好,;另一人叫黎調(diào)過,不僅唱得好,,還會舞皮影,,常與張忠學搭檔演出。
二
楊長甲54歲,,張忠學長一歲,,兩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哥們。年少時一起割麥拔胡麻,、上樹掏鳥窩,,相約看戲,性情,、志趣相投,。
“我們小時候物質精神生活匱乏,一年能看上一兩場皮影戲是很奢侈的事,。”對生養(yǎng)自己的楊坡村,,楊長甲愛得深沉,對這里的人和戲也愛得深沉,。他時常跟著村里的老藝人學戲,、演戲、唱戲,,經(jīng)年累月下來吹拉彈唱樣樣拿手,,加上父親楊進倉是楊坡村皮影戲第二代傳承人,,耳濡目染,楊長甲對皮影戲的熱愛更多一分,。無論皮影戲團里的成員怎么變化,,楊長甲始終堅守著這方寸光影之趣,從未離開,。
張忠學也一樣,,“小時候不愛上學,總是偷著溜出去看戲看皮影,。”許是天生的靈性,,只要握住皮影操縱竹棍,他的手指就變得異常靈活,。皮影人物的操縱桿只控制頭部和上半身,,下半身全靠慣性舞動,看著簡單,,但手上沒點真功夫根本演不來,。但是它們到了張忠學手里,或是頷首遮顏,、脈脈多情,,或是東滾西爬、拳打腳踢,,或是翻山越嶺,、氣拔山河,,舞得精細真實,、直入人心!
兩人兒時的默契相伴也延續(xù)到了皮影演出中,,長久下來,,只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彼此就知道怎么調(diào)整自己的表演節(jié)奏,。
楊長甲(左)和張忠學在山梁上預演《斬韓信》唱段。
這天是農(nóng)歷正月十三,,皮影戲團受邀到與楊坡村毗鄰的甘肅省平?jīng)鍪徐o寧縣岳咀村演出,,演出排在晚上七點半。一切收拾停妥,,還有點時間,,兩人在山梁上預演了秦腔《斬韓信》唱段——
“三齊王宮院自參想,思想起當年事好慘傷,。
不得時我在江湖闖,,每日里打魚度時光。
自那日賣魚大街上,來了個杰士逞剛強,。
他手執(zhí)三尺寶劍把我量,,命豪杰鉆他胯下襠。
笑煞了一街人兩行,,大丈夫忍辱含羞回家鄉(xiāng)……”
夕陽西下,,晚冬的山川一片蒼黃。風聲呼嘯,、板胡悠揚,、吼唱粗獷,兩人你拉我唱,,合作得入情入境,!唱的是默契,唱的是多年的兄弟情,,唱的是對生活的感悟,。
三
口唱千古事,手操百萬兵,。四弦絲絲語,,鼓磬艾艾鳴。這是一首古詩中對皮影戲的描述,。千百年來,,皮影戲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
歲月流轉,在娛樂生活多樣的年代,,皮影戲的魅力光環(huán)正在逐漸黯淡,,只有在年節(jié)廟會、紅白喜事等一些特殊場合才可以看得到,。楊長甲,、張忠學和皮影戲團除了農(nóng)閑和節(jié)慶時候受邀演出,平日里他們都是各忙各的,,楊長甲和妻子以務農(nóng)為主,;張忠學開了一個小商鋪,做家電維修的生意,。
張喜軍(右)穿戴皮影人物,,做演出準備。
“近些年皮影戲演出現(xiàn)狀大不如從前,,而且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對皮影藝術不感興趣,,由于演出收益低,,沒人愿意學。”盡管如此,,但楊長甲和皮影戲團成員仍然頑強且樂觀地堅守著,,“演了半輩子皮影戲,就沒想過要放下這門藝術,。雖然近年來觀眾在減少,,但依然有人愛看,只要有觀眾,,皮影戲就不會消失,。”
他們心中還被一道光照亮——去年10月,楊坡村入圍第六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皮影戲是楊坡村四項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國家對非遺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視,還有腳下的這片土地,,雖小卻充滿意趣,,是西北軍事要塞文化和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的集結地。生長在這里,,是人生給予的一份厚重的饋贈,,傳承、堅守皮影戲這個傳統(tǒng)藝術,,他們有底氣,,更有期待。
在六盤山腳下,,經(jīng)歷脫貧攻堅迎來富裕生活的新圖景,,這一群農(nóng)民早已把生活過成了藝術,常年勞作讓他們懂得光陰的珍貴,,對皮影戲方寸光影陣地的堅守和傳承,,則是他們對生活之趣的另一種理解和升華,。(記者 李 慧 張永東 劉 烝 實習生 趙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