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地壇之約
⊙孫萍
如果你問我,,到北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我回答你的絕不是天安門,、故宮,,也不是長城,、香山,,當然這些地方也非常值得一去,,但我最想去的地方還是——地壇公園,。
是的,你猜的沒錯,,我拜讀了中國當代小說家,、散文家史鐵生的敘事散文《我與地壇》,被一個坐在輪椅上的深邃的,、頑強的,、豐富的、有趣的靈魂深深吸引著,、感動著,。
第一次讀到《我與地壇》,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那是朋友送我的一本散文集,。當時的我,正處于人生低谷,,已經(jīng)畢業(yè)而工作還沒著落,,對未來充滿幻想?yún)s感到無力和渺茫,對工作滿懷期待結(jié)果卻總令人失望,。在百無聊賴之際,,在漫長的等待中,我隨手翻開這本散文集,,看到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我與地壇》,,于是記住了一個坐在輪椅上努力自我救贖的青年和一個叫地壇的公園,也開啟了不斷反省的心路歷程,,感嘆于自己四肢健全,、身體健康的幸運,感動于母親的每一次溫柔的呼喚和一日三餐的陪伴,。
這些年來,,我無意或者刻意地,陸陸續(xù)續(xù)讀了很多遍《我與地壇》,,以至于無論誰跟我提起北京,,我都會想起地壇,想起史鐵生,,想起《我與地壇》中許許多多的情節(jié),,許許多多的命運不同、卻在同一處相遇的人,,一次次地生出許多感慨,,得出許多人生感悟。我期盼著有那么一天,最好是落葉繽紛的金秋時節(jié),,地壇公園的草坪上鋪著一層厚厚的金色地毯,,陽光溫暖,、秋風習習,,而我就在清晨或午后,抱著一本《我與地壇》,,帶著某種無法言說的心境,,款款而來。
我要走一走史鐵生的輪椅壓過的路,,摸一摸那古老的樹,;我要坐在或躺在那鋪滿落葉的草坪上,聽鳥兒鳴唱,,看白云飄蕩,。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向大地,像光陰的箭,,連接起過去和現(xiàn)在,,風兒喃喃細語,訴說著文字中描繪過的,、我再熟悉不過的過往,。
這時的地壇,肯定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肯定被養(yǎng)護得更美觀,、更宜人。公園里的頹墻如果還在,,必然煥然一新,;那棵老柏樹必然更老,但也一定枝繁葉茂,;那輪椅碾過的路必然更加平坦舒適,;那座祭壇,檐頭的琉璃必然更加浮夸,,門壁上的紅也必然更加鮮艷而炫耀,。
我要在公園里慢慢地走,我要捕捉每一寸陽光里《我與地壇》的氣息,,我要尋找文字浸潤過的每一片草地,。倘若那位園神能夠現(xiàn)身,我要問問他是否記得那個坐著輪椅的青年,,專心致志地想著“死”和“生”的事情,;是否記得那個悄悄尋找孩子又悄悄離去的母親,她的背影是多么令人難忘;是否記得那對中年情侶,、那個愛唱歌的小伙子,、那位腰間掛著酒瓶的飲者以及女工程師、長跑家,、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彈指一揮間,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園神一定見過了很多人,、經(jīng)歷了很多事,但他一定擁有“最強大腦”,,把這些人和事都分類存儲,。他和地壇都應該記得,“有一個人,,搖了輪椅,,一次次走來,逃也似地投靠這一處靜地”(《想念地壇》),。他怎么會忘記呢,?這許多年來,總有一些像我一樣在地壇公園里悠悠漫步的人,,帶著某種難以言喻的情結(jié),,或安安靜靜地看書,或滿懷深情地朗讀,,一次一次地把陳年往事翻曬,。
為什么《我與地壇》發(fā)表后,不但獲得作家,、文學評論家的高度評價,,而且在社會范圍引起廣泛關注?為什么時至今日,,《我與地壇》仍然是暢銷書籍之一,、仍然能夠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與命運抗爭,、堅定執(zhí)著地追逐夢想呢,?園神、老柏樹,、地壇里曾經(jīng)見證那個青年人成長的一草一木也許能夠給予我答案,。
——關于“生死”。“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你看,,生亦何歡,死亦何懼,?這種釋然,使他以“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的幽默豁達,,坐在輪椅上寫下了《病隙碎筆》《我的丁一之旅》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他對于生命意義的思考,,像一盞明燈,,不僅僅給予許許多多迷茫的年輕人,特別是命運多舛,、身患殘疾的年輕人(比如十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獲得者馬駿)活著的希望,,而且點亮了他們前行的路、燃起了他們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激情和斗志,。
——關于“命運”。“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史鐵生在延安插隊時,因病致癱,,只能終日坐在輪椅上,。那個常常出現(xiàn)在地壇的漂亮而不幸的姑娘,原來是個智力障礙者,,遭人戲耍,,幸而哥哥及時出現(xiàn),“把妹妹扶上自行車的后座,,帶著她無言地回家去了”,;那個“最有天賦的長跑家”,因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幾年牢,,樣樣待遇都不能與別人平等,,盼望以他的長跑成績來獲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卻總未能如愿,最后只能“苦笑一下”,。這就是命運的安排,,你殘疾了、落難了,,一切都無法預料,、不可避免。史鐵生不但以細膩的筆觸講述了內(nèi)心掙扎,,而且也真真切切地告訴我們,,苦難是生命的一種形態(tài),人生或許存在無法改變的設定局限,,但絕不能失去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不斷挑戰(zhàn)的精神,,當命運不公,苦難降臨,,要學會自我救贖,,坦然接受、勇敢面對,。
——關于“母愛”,。史鐵生關于母愛的描寫是感人的、深沉的,、悲傷的,。“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fā)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這些文字,深深地表達了一個沉浸在自己的苦痛之中的青年,,對已逝母親的愧疚和懷念,。讀這些文字的時候,仿佛空氣中都飄蕩著悲音,,但又有一種陡然長大,、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應該記住,,“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了。”我們應該以愛和包容回報母親,,在她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時候,。
《我與地壇》是“至情之文”,史鐵生用最樸實的文字和最飽滿的情懷,,向讀者講述他與地壇的故事,,感人至深、引人深思,。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能夠走進地壇,坐在園子里,,隨便哪個角落,、任何地方,以一種身臨其境的情懷,,在地壇的懷抱里重讀《我與地壇》,,向那逝去的生命和不朽的靈魂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地壇,,你可歡迎,?